《道德经》的作者极有可能是董仲舒(学者王珝2024年考证)
现代挖机一声响,挖开了深埋地下2200年的秘密。
但凡美丽的地方,不是诱惑于距离,就是诱惑于内容。
1973年12月,湖南长沙。长沙东郊,马王堆汉墓,一处诱惑之所。
考苦学家打开马王堆三号墓。谁也没有想到的是,利苍儿子的墓穴,竟然有一个“壮观的图书馆”——一个漆盒里,整齐的排列着28种、共20余万字的帛书、竹简。
我们知道,在中国古代,思想是上层阶级统治国家的强有力工具,而传承思想的载体便是书籍。历朝历代都会根据自己的实际利益和统治需要而对书籍进行修改,《道德经》作为万经王自然首当其冲。据帛书《老子》与民间《道德经》的对比分析发现,两者间竟有700多处差异,导致160多句含义发生重大改变。
现代学者王珝考证得出以下惊人结论:
西汉之前并没有关于《道德经》这个名称的相关记载,统一名称为:《老子》。据记载,最早出现《道德经》这个名称的时间为“西京之季”,恰逢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历史时期,极有可能是董仲舒或其团队将《老子》的书名修改为《道德经》。历史上,平民百姓所读的内容是必须经过当时统治者修订、审核,符合统治利益,经过修订的冠与“经”之名。王弼在公元240年后对帛书《老子》乙本进行改编,有了王弼版《老子》。可能是董仲舒或其团队改编版《道德经》漏洞百出,遂将王弼版内容挪用,变成了民间流传的《道德经》。从帛书《老子》八十一章来看,“老子”二字为该书核心思想:事物循环反复的发展规律,效仿“老”“子”守弱、保持本真的状态。《老子》是李耳所著一本书,《老子》并不会写《道德经》,而李耳本人也没有写过《道德经》。后人之所以将李耳本名去掉,改用书名《老子》代替,一是在他们世俗的认知里面,认为“李耳”并没有什么世俗功绩,《老子》是他们无法超越的哲学高度,俗人们只认可《老子》这本书,却并不认可李耳这个人,可他们怎么会明白:《老子》只是李耳思想的一个”子“,李耳才是那个本体”母“,一群只知其子,不知其母的鼠辈;其二,混淆视听,诸子百家也称”子“,希望达到《老子》这本书的思想高度,诸子百家粉丝们殊不知是”东施效颦“;其三,改成老子,便于诸多读书人直接剽窃,好将《老子》书中的思想占为己有,以彰显自己。从考古事实来看,马王堆埋葬时间早于董仲舒破坏文明之前,除了考虑时间,也要考虑高度,利仓的社会地位高之外,据称还是一位道家宗师。不接受帛书版甲本的内容是”看不懂,不接受“,又或是”看清真相,不便于忽悠变现“?希望广大爱好者明辨是非。更多欢迎与王珝面对面交流。2024年9月
一派胡言,不值一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