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中的诸葛亮可以用一句话概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也确实做到了,直到生命最后的一刻,还在北伐的前线,最终客死五丈原。因此,在晋代以后诸葛亮就开始升官晋爵,赐庙加号。诸葛亮也因此被作为“忠臣”的典范,作为臣子诸葛亮即使辅佐的是比较昏庸的刘禅,也是尽心尽力的辅佐,可谓是忠心耿耿。但有道是“人无完人”,诸葛亮在用人存在着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最终导致了蜀汉的灭亡,可能诸葛亮自己都没想到吧!那么今天我们分析下诸葛亮在用人方面存在哪些问题?
独断专行,任人唯贤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之时,曾写过《出师表》其中有一句,“亲贤者远小人”。“贤”指:有才能、有德行的人。但往往存在着一些名副其实的人。“马氏五常,白眉最良”,东汉末年马氏兄弟在外有一定的名气,其中最有名气的就是马良,而马良也确实有一定的才能,受到了刘备的重用,跟随刘备一起伐吴之时战死。
马良战死以后,马良之弟马谡进入了蜀汉的朝堂。刘备在临终之时曾嘱托诸葛亮,马谡此人只会夸夸其谈没有多少的才能,千万不能重用。诸葛亮一听,有没有才能一试才知道,但是在表面上还是听从了刘备的意见。刘备离世之后,稳定了国内的不安定因素之后。诸葛亮开始着手平定南中之乱。诸葛亮和马谡商量对策、顺便看一下马谡此人是否如刘备所言,马谡提出了“以攻心为上,攻城为下;以心理战为上,以短兵相接为下”的战争策略。诸葛亮采用了马谡的策略,顺利地平定了南中之乱,这让诸葛亮对马谡是另眼相待。
在诸葛亮北伐之时,诸葛亮破格任命为马谡为先锋大将,要知道此次跟随诸葛亮的有像魏延、吴壹这样的名将、老将。众将士一听谁?马谡。马谡在之前从未有过带兵打仗的经历,因此诸葛亮这个决策,遭到了很多将士的反对,诸葛亮并未改变自己的决定,而是坚持任命马谡为先锋。众将士反对无果只能遵命,主要是诸葛亮是北伐前线的第一指挥官,结果是马谡痛失街亭,马谡失街亭导致了第一次北伐战争的失败。此次北伐的失败诸葛亮负主要的责任,因马谡的贤名而重用马谡,不考虑实际的情况,将士的谏言也不听,可谓是“独断专行,任人为贤”。
任人唯亲,造成派系内斗在诸葛亮几次北伐之中,诸葛亮一直重用的有两人,一个是杨仪,一个是魏延。杨仪在北伐之前的官职是丞相参军,等于说一直在诸葛亮手下做事,而魏延在北伐之前担任的是汉中太守。在资历、威望上魏延要比杨仪高,可是魏延、杨仪两人之间一直不和。但北伐需要杨仪筹措粮草,也需要魏延这样的大将。虽然两人之间不和,诸葛亮也未做出有效的调节,两人之间的矛盾越积越深。
在诸葛亮临终之时,把蜀汉的撤军计划安排给了杨仪、费祎、姜维等人,而这些人都是诸葛亮非常亲近之人,而诸葛亮独独没有召见魏延。魏延此时说是北伐前线的二号人物也不为过,但事关北伐的撤军计划、路线魏延丝毫不知。作为北伐二号人物的魏延会如何想的呢?肯定是内心不服,违抗诸葛亮的遗命,独自撤军。这也给了杨仪的可乘之机。两人之间互相状告刘禅对方要谋反,拿不定主意的刘禅只能问蒋琬、董允两人,两人一分析杨仪带着诸葛亮的遗体、带着大军,受诸葛亮丞相的遗命,肯定不会造反,那么造反的人就是魏延了。作为蜀汉后期的顶级名将,就这样被杨仪所杀并被灭了三族。
根据相关资料来看魏延并没有谋反。《三国志》记载:
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
从这里看出魏延根本没有谋反的心思,只是要除掉杨仪,因为两人之间的矛盾,再加上杨仪按照诸葛亮的遗命让魏延断后,心高气傲的魏延,岂能会受杨仪的安排,因此造成魏延被杀诸葛亮有非常大的责任。
魏延被杀以后,蜀汉有名的武将只剩下姜维、王平等人,蜀汉后期本来就陷入了人才凋零的局面,现在魏延又被冤死,这给蜀汉又带来了多少的损失呢?若魏延不死,最低会能为驻守一方的大将,而这些都是因为诸葛亮“任人唯亲”的原因,魏延对于诸葛亮的命令,有时不是那么的听从,有时甚至会提出异议,而诸葛亮手下的“亲人”则会完全按照命令的实行。诸葛亮虽然能力不俗,但此举也是蜀汉走向衰败的原因。
综上所述,诸葛亮用人的根本问题是“任人唯贤”、“任人唯亲”,这就造成蜀汉的朝堂成为了诸葛亮的“一言堂”,没有人诸葛亮提出任何的异议此举虽好,但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人才的成长。那么对于诸葛亮的用人问题你是怎么看的呢?
欢迎关注,谈笑风史,感受古人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