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凤阳花鼓,究竟要让朱元璋背上多久的“恶名”

妍山谷牧歌 2024-03-12 20:32:44

提起家乡凤阳,首先津津乐道的就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这个从乞丐一路逆袭到帝王的传奇人物。按照常理来说,一个将贫寒故土转变为奢华帝都的一代君王,理应受到当地人民的尊重,更何况,听说朱元璋建国后,竭尽全力将凤阳这块本不富庶的家乡故土改头换面,为了振兴家乡的社会经济而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可是直到现在还在广为传唱的一首凤阳花鼓,歌词竟然还赫赫写到:“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堂堂开国皇帝,不仅不被记好,还被家乡人视为“罪人”,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为什么民谣里都骂朱皇帝?”一句话竟被同事问得哑口无言,于是赶紧补课,顺道普及下。

朱元璋出生在濠州(今安徽凤阳)的一个贫苦农家,原名朱重八。在二十五岁那年投身军旅,凭借着过人的胆识和智谋,他迅速在军队中崭露头角。随着时间的推移,朱元璋逐渐展现出他出色的政治才能和领导魅力。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登基称帝,建立明朝,年号“洪武”。于1374年(明洪武七年)进行了一次新的国家行政区划调整,人为地将此前的濠州、泗州、钟离、盱眙古地名所管辖的地域,一并划入了新设置的凤阳府(相当于今天的一个地级市)。为了在凤阳建新都,朱元璋经过多年的营建,一座新的都城已初具规模(后来因为风水的原因,迁都南京)。然后,为了发展社会生产,朱元璋大规模移民到凤阳,以充实人力。粗略统计下,从全国各地移民到凤阳有六七次之多,移民人数达二十万之众(据说有很多江浙移民)。此外,朱元璋还对凤阳采取了一些优惠政策,在他执政的三十一年中,免除了凤阳二十一年的税粮。洪武十六年(1383年),朱元璋恢复了凤阳百姓世世代代不再负担徭赋的政策,这是朱元璋对家乡人民的特殊照顾。

要知道,在朱元璋执政时,接手的可是一个烂摊子。历经南宋末年的战乱、蒙元的落后统治、蒙元末年的战乱,华夏大地千里赤地、民生凋敝。各地官府纷纷报告“累年租税不入”、“租税无所从出”,经济处于破产的境地。而且,被驱逐到草原的蒙元势力不甘心失败,试图反攻中原。如此局势,用内忧外患来形容并不过分。

在这种局势下,朱元璋披肝沥胆、励精图治,以非凡的才能、超人的魄力、强力的手腕,推行了一系列复兴华夏、改善民生、恢复生产的举措。特别是他严惩贪腐,打击豪强,是史上对贪官和恶霸打击最彻底的帝王(有传言,骂名是因为这个留下的);他还组织各地兴修水利,发展农耕;他大兴教育,广立社学……

可以说朱元璋在位期间,经济局面已经恢复过来,达到甚至超过了前朝的鼎盛时期。而歌谣中所唱的十年倒有九年荒,在朱元璋任期是不存在的。说到这里可以看出,我们的朱皇帝对家乡凤阳可是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的。可民谣中所唱“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这个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目前,关于歌谣的起源有那么几种稍微靠谱的说法。一是凤阳花鼓起源于元朝末年,系下层社会用来作为卖艺谋生的手段。明朝初期,由于凤阳频繁遭受淮河水患的影响,许多居民被迫迁徙,他们在迁移过程中通过敲击饭碗和小锣来娱乐自己,这可能是凤阳花鼓早期形态的一个雏形,至于为什么唱出“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主要是被朱元璋打击的贪官和恶霸造势所为。另一种说法是凤阳的“十年九荒”局面是从明代中叶那时开始的,虽然与已经死去多年的朱元璋没有任何关系,但是当年被迫移民凤阳的江浙人民,很多都为当地的富户,在凤阳后来生活贫困,无奈之下只好又返回家乡。在回乡的途中,他们就在凤阳花鼓的歌词中填上了咒骂朱元璋的内容,以发泄心中的不满。

不管哪一种说法,可能都已无法考证。今天再次听听这满含历史记忆的凤阳花鼓词,虽有骂词,已无骂意,更多的是在小曲调中窥见大历史,在只言片语中见出时势大观,这样的一种名传千古,倒是格外值得品味。

0 阅读:0

妍山谷牧歌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