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亿阿里云谋变,吴泳铭狂飙基建

21世纪商业评论 2025-02-21 19:00:58

记者|何己派

编辑|江昱玢

重回两位数增长,阿里云又支棱了。

2月20日,阿里巴巴披露,去年10-12月,阿里云营收317.42亿元,同比增长13%,相比上一季度,增速接近翻倍,全年收入超千亿元。

这家科技巨头,已彻底转向AI叙事。

当晚的电话会上,阿里巴巴集团CEO吴泳铭表示,未来三年在云和AI的基础设施投入,将超过去十年的总和。其平均每月资本开支,已超100个亿。

吴泳铭

一周前,苹果与阿里的AI合作也已确认。年初至今,浓浓AI味的阿里,股价涨幅近6成,市值突破2.6万亿港元。

一步连一步,吴泳铭治下,加码AI大基建的阿里云,牵动整个集团,步入全新轨道。

独立TMT分析师付亮向《21CBR》表示,大模型的竞争,牵动云市场需求的走向,进一步拉开头部与中腰部云厂商的差距。

电与电网

AI、AI,还是AI。

2月20日晚的阿里业绩电话会上,九成问答都围绕AI展开。吴泳铭不厌其烦,多个维度梳理阿里云的AI进展。

这家全球排名第四的云服务商,视AGI(通用人工智能)为首要目标,吴泳铭下了很大胆的判断——若AGI实现,AI相关产业大概率将是全球最大产业,甚至能替代当前全球GDP的50%。

谈AI,绕不开模型处理的基本单元“Token”。

吴泳铭称,预计未来90%的Token会在云上生成和输出,也只有在云上才有最高效率。

“如果人工智能是未来最大的商品,类比于‘电’,云计算网络可类比于‘电网’。”他打了个比方。

过去一年,阿里云营收约1135亿元,季度增速从3%提升至13%,实现U型反弹。

吴泳铭带队,高举高打价格战,同时快速迭代基础模型,更新频率几乎以月为周期。

去年底,阿里云发布降价公告,通义千问视觉理解模型全线降价超80%,低至0.0015元/千tokens。

按最低价格,1块钱最多可处理约1700张480P图片。这是年度第三轮大模型降价。

模型迭代速度亦未落下。

1 月底,阿里发布AI基础大模型千问旗舰版Qwen2.5-Max。吴泳铭透露,将于近期,发布基于Qwen2.5-MAX的深度推理模型。

兜售Token,收取API接口调用费用,产生的收入相对偏低,阿里云意在带动软硬件服务的交叉销售。

换句话说,即便通义大模型本身无法带来巨量收入,作为云服务的一部分,它能充当引擎,推动整体云收入增长。

“能站稳脚跟的云选手,要有资本、有眼光,还要能配合市场反应,快速调整动作。”付亮认为。

悖论新解

稳住自身AI站位,吴泳铭敲定了一项关键战略:公共云优先。

生成式AI天然适合公共云。按量付费的模式,推动产品标准程度提升,与过去以定制化开发为主的传统云生态相比,毛利率有望大幅提升。

比如,企业为解决模型幻觉问题而采购外挂数据库,产品毛利率能达到50%以上。可供对比的是,定制化项目通常只有20%的毛利率。

原本,云厂商要么承接集成项目、定制化服务,单子大、盈利难,甚至亏钱,要么卖标准化的云产品,有利润但收入有限。

大模型一来,二选一的盈利悖论,或有新解。

2024年10-12月,阿里云调整后EBITA增长33%至31.38亿元,得益于向高利润率公共云产品的转变,以及运营效率的提升,部分抵消了在客户增长和技术方面的投资增加。

DeepSeek的热度,添了一把火。

“很多央国企的客户,直接跟关系好的销售说,‘我们要做AI,有(现成)产品就直接走投标’。”一位数字化行业从业人士向《21CBR》表示。

吴泳铭提到,AI相关收入连续六个季度三位数增长,且客户需求还在持续增长,增速远超预期。尤其春节过后,团队看到推理需求在爆发。

“我们现在新增客户需求中,约60%、70%是用于推理的。”他透露。

阿里云乘胜追击,计划扩大客户群体,拓展行业覆盖范围,由此,进一步提高AI服务的利润率。

饱和投入

吴泳铭技术出身,又混迹投资圈多年,嗅觉敏锐。

“人们对新技术革命,往往对短期高估,又对长期低估,它会在你的怀疑中成长,在你的迟疑中错过大趋势。”

他拍板,要饱和式投入AI。

去年10-12月,阿里资本开支大增,飙升至318亿元,环比近乎翻倍。

接下来,集团将步入云建设周期投入最大、最集中的三年。硬件基础设施势必产生折旧影响,但高管认为,客户需求巨大且会迅速增长。

借助AI攻势,渴望扩大版图的阿里云,出海发起新一轮冲刺。

单2月,就有两处落子。前脚,泰国第二座数据中心正式启用,后脚,墨西哥节点开服,为其闯荡拉美的第一站,时间仅相隔6天。

阿里云在国际市场的规模,五年增长20倍以上。当前,其在全球29个地域,覆盖87个可用区。

“当我们谈论AI技术的进步时,我们仍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就中国AI市场的发展格局,吴泳铭仍很难判断终局。

他观察到,不同基础模型的差距正在缩小,就连开源、闭源模型之间的差距,也越来越不明显。

“所有这些模型,都要托管在云上,都对我们的云服务有利。”吴泳铭有十足信心。

1 阅读:142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