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小小的芯片,却能牵动诸多行业发展,在科技爆炸的今天,芯片已经成为避无可避的一环。
作为一个科技行业,芯片制造并不是“人人都行”,尖端技术是行业机密更是国家机密,这也是多国进行技术封锁的原因。
半导体芯片产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如今已经是全球化产业链,世界各国相互合作,各有优势。
美国依靠着超强的经济实力与政治地位,是全球产业链的龙头所在,拥有大量人才的他们在设计创新方面遥遥领先,又因为其地广人稀的国土,在设备、原材料方面也有一定竞争力。
日本善于芯片铸造设备的研制与优质原材料开采,芯片技术成熟,是产业链上的重要一环。
欧洲则拥有光刻机巨头企业,汽车芯片也颇具实力。韩国与我国台湾地区,在数据贮存与芯片制造方面都有一定的话语权。
而我国虽然在芯片技术上发展较晚,却有全球最大的芯片市场,世界上三分之二的芯片都会最终运送到大陆应用。这促进了我国芯片行业的成熟,也从许多在国内建厂的外国芯片企业中学到了不少行业知识。
芯片产业链分为上中下三个环节。每个环节都存在极其激烈的竞争,甚至影响到某个国家在行业中的地位。
在不断地交替淘汰中,处在各个行业中的企业也在不断变化,许多地区国家优势变微弱,最终失去竞争力,遗憾退场,从此受制于人。就像光刻机制造过程中,先一步抢占高地的日企在发展过程中被 ASML一举反超。
为了稳固自身行业利益,加强研究,更新迭代是一方面。封死技术,打压他国发展又是另一条路。
若在芯片行业始终依赖进口,毫无疑问,在后续科技的发展中,都将受制于人。为了能使用国产芯片,我国决定自主研发半导体行业。
美国对此如临大敌,实施各种限制。
拜登严令禁止技术流出,限制国内芯片对中国出口。阻挠ASML向中国贩卖光刻机,在华为芯片面世后,又颁布了全面禁令。美国的拥趸们,例如日韩荷三国,也跟风进行反华为行动。
比尔盖茨就曾直言,这样的做法是愚蠢的,只会加速中国行业独立以及打击国内芯片行业。
美国的做法正如比尔盖茨所言,引来了反效果。
在过去,芯片大量流入中国大陆,在禁令颁布后,失去了超大市场的企业先后暴雷。过剩的产出与迅速下降的需求导致各大芯片制造商面临“供过于求”的困境,产品大量积压仓库。即便降价也受到禁令与税收阻挡,卖不出去。
英特尔、高通、英伟达等企业据统计,损失了超过1.8万亿美元。巨头产业只好通过降薪、裁员的方式节流。
一大批职员被迫下岗。
反观国内,受芯片禁令影响,自主研发提上日程,对进口芯片需求量日益缩减。华为更是投资了几十家芯片企业,希望将芯片制造技术握在手中。现在国内芯片产量达到日产10亿颗,相较于去年进口量减少了970亿颗。
在禁令中亏损的企业都表达出破冰意愿。
ASML表示可以正常出货,愿意卖给中企100台光刻机。英特尔、英伟达、新思科技也宣布会推出向中销售的新芯片,以绕过禁令中被限制的芯片型号。韩国三星改变风向,再次向中国出口产品。
英国与欧盟则采用补贴的方式扶持国内芯片企业生产。日本、印度也增加投入,鼓励研究。
在这场芯片斗争中,各国都有牵扯,在生活、通信、交通、军事等方面都有牵扯的芯片受到各国重视。
美国本想借政治力量打击中国冉冉升起的芯片科技,巩固行业地位,却引起了各国在芯片行业上的重视与投入,科技霸权受到更多挑战与冲击。这是拜登政府没有预料,也不希望看到的。
自20世纪50年代,芯片行业走入人们的视野起,在半个世纪的历程中,它凭借自身的泛用性与强大的储存与计算能力走入千家万户。
自主研发,是科技研究的必经之路,也是成为科技强国的必经之路。想必在不久的将来,在无数人的坚持不懈之下,国内芯片行业能与老牌企业同台竞争。大国重器,终会握在自己手中,再不必受他人掣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