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三年芯片进口额对比:21年2.8万亿,22年2.76万亿,23年呢

墨香书卷情 2024-12-10 16:56:13

文 | 天南星

编辑 | 东方芙昕

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中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

前言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芯片买家,芯片进口花费一直居高不下,这一现象背后既彰显了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蓬勃发展,也暴露出了国内芯片产业存在的诸多问题。

当全球科技的竞争如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芯片,这个信息时代的“核心武器”,其进口数据的每一次波动都如同战场上的战略布局变化,深深牵动着国人的心弦。

你可知道,中国在2021年芯片进口额近2.8万亿,这一数字足以震撼世界,仿佛是科技领域一座沉重的“大山”。而2022年,虽微降至2.76万亿,但依然是个令人咋舌的天文数字。那么,关键的2023年又是多少呢?

令人咋舌的芯片进口额

2021年,中国芯片进口额近2.79万亿元,这一数字简直超乎想象,相当于中国GDP的2.8%,甚至超过了石油和大豆等大宗商品的进口额。

当时,全球疫情肆虐,芯片产业链遭受重创,“芯片荒”迅速蔓延,各国纷纷陷入恐慌性囤货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我国芯片进口的数量和价格双双飙升,进口数量达到了6354.8亿颗,创下了历史新高。

在这看似繁荣的表象背后,却隐藏着中国芯片产业的诸多结构性问题。我国对高端芯片的依赖程度极高,而国产芯片产能却严重不足,这就如同一个人身体的两条腿,一条过长,一条过短,走起路来自然不稳。

这种不平衡的产业结构,使得我国在芯片领域面临着巨大的风险,一旦外部供应出现问题,整个电子信息产业都可能受到严重冲击。

2022年,全球芯片市场需求疲软,市场形势发生了变化,但中国芯片进口额仍然高达2.76万亿元,进口数量为5384亿颗。虽然同比略有下降,但依然维持在高位。这一年,美国对中国的芯片制裁开始显现威力,高端芯片的禁运让中国企业陷入了困境。

为了维持生产,企业不得不转向价格更高的特供芯片,或者在有限的渠道中高价求购,这无疑增加了企业的成本,也进一步凸显了中国芯片产业受制于人、缺乏议价能力的尴尬处境。

国产芯片的崛起

面对美国的重重压力和芯片进口的困境,中国芯片行业并没有被打倒,反而展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创新精神,一大批国内芯片企业在逆境中奋勇前行,如同浴火重生的凤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突破性进展。

华为海思作为中国芯片领域的领军企业,在美国的严格限制下,不仅没有示弱,反而加大了芯片技术研发投资,展现出了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决心。其麒麟手机芯片在性能和节能方面不断取得突破,与国际顶尖产品的差距逐渐缩小。

特别是在5G技术领域,华为实现了零的突破,打破了高通、三星等国外品牌的长期垄断,为中国芯片产业在全球舞台上赢得了一席之地。

今年,华为更是克服了重重困难,推出了搭载自研芯片的70系列手机,实现了芯片、操作系统等核心技术的国产化替代。

这一壮举无疑给国产芯片行业注入了一针强心剂,让整个行业都为之振奋,也有力地证明了中国企业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完全有能力实现自主可控,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中芯国际作为我国芯片制造领域的巨头,也在努力攻克技术难关的道路上稳步前行。其14纳米制程工艺已经实现量产,7纳米工艺也在加速研发中,这使中国在先进制程芯片的自主供应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越来越多的国内芯片设计企业将生产任务交给中芯国际等国内代工企业,形成了良好的产业正循环,不仅减少了对外国芯片的依赖,还推动了国产芯片的应用和进步。

可以说,中芯国际的发展,为中国芯片产业的崛起提供了坚实的支撑,让我们看到了国产芯片在高端制造领域的无限潜力。

除了华为和中芯国际,中国还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国产芯片企业,它们如同点点繁星,在不同的领域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例如长江存储在存储芯片领域不断深耕细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的空白;北京君正在AI芯片领域持续发力,不断推出高性能的产品,有力地提升了中国芯片产业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竞争力。

这些企业的崛起,共同构筑起了中国芯片产业的未来,让我们看到了国产芯片产业的勃勃生机和广阔前景。

美国制裁的双刃剑

美国对中国芯片行业的制裁,无疑是一把双刃剑,给中国芯片产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但同时也创造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近年来,美国不断加码对中国的芯片制裁,将超过100家中国企业列入限制名单,试图通过“卡脖子”的方式遏制中国科技的发展。这种霸权主义行为,严重破坏了全球产业链的稳定,也给中国芯片产业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只不过美国的制裁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激起了中国企业的斗志,促使他们更加重视自主研发,更加坚定地走自主创新的道路。

华为的成功,不仅为自身赢得了发展的机遇,也为其他中国企业树立了榜样,让大家看到了在面对外部压力时,中国企业完全有能力通过自主创新实现突破,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更为有趣的是,美国的制裁还“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芯片消费市场,美国的制裁导致其芯片企业失去了重要的市场份额,业绩大幅下滑。与此同时,中国芯片行业迅速崛起,对美国芯片公司在全球市场的领先地位构成了严重挑战。

而且,即便面临制裁,中国半导体出口在2024年前十个月收入超九千亿,同比增长超过两成,预计全年出口额将突破万亿大关,这充分表明美国的制裁未能阻挡中国半导体行业发展的脚步,反而促使其更加强大,加速了国产芯片的替代进程。

进口额下降背后的真相

时间来到2023年,情况终于出现了重大转折。据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芯片进口数量为4795.6亿颗,进口金额为24590.7亿元人民币(约合3490亿美元),同比分别下降10.8%和10.6%,若以美元计价,降幅更是达到了15.4%。

这一数据的变化,无疑是一个强烈的信号,预示着中国芯片产业的自主化进程正在加速,国产替代的曙光开始穿透迷雾,照亮前方的道路。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2023年芯片进口额的大幅下降呢?2023年全球经济恢复相对较缓,通货紧缩现象较为明显,消费者的消费意愿受到了抑制,对半导体的需求也随之减少。

美国进一步升级了对华高性能芯片的出口限制,使得中国无法进口尖端的高性能芯片,这无疑是导致中国芯片进口额减少的一个重要因素。

据相关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进口芯片金额下滑了15.4%,但进口的芯片总量仅下滑了10.8%,这充分反映了高价值的芯片进口减少。

美国的制裁虽然给中国芯片产业带来了短期的困难,但从长远来看,却也倒逼中国企业加快了自主创新的步伐,加大了对于国内设计和制造的芯片的采用力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进口芯片的依赖。

中国芯自主之路

虽然中国芯片行业在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要实现完全自主可控,仍面临诸多严峻挑战。

在顶尖芯片研发和制造、电子设计自动化软件、光刻技术等关键领域,我国与国际前沿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这些“卡脖子”技术犹如一座座险峻的山峰,横亘在中国芯片产业发展的道路上,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努力去攀登、去跨越。

为了推动芯片产业的发展,我国近年来不断出台新措施,全力为芯片产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设立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累计投资超过1500亿元,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实施集成电路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启动“绝对核心技术”攻关行动,集中力量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快产业升级步伐。

这些政策的出台,如同春风化雨,滋润着中国芯片产业的发展土壤,为产业的崛起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中国芯片产业的自主可控之路,是一场艰巨而持久的攻坚战,需要凝聚全社会的共识,汇聚各方力量携手共进。

政府要进一步发挥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作用,制定长期的产业发展战略和详细的路线图,为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市场氛围。要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企业创新提供坚实的保障。同时,要积极推动国际合作与交流,在开放中提升我国芯片产业的竞争力。

企业要不断加大研发力度,增强创新能力,勇敢地投身国际竞争,在市场的磨砺中不断成长壮大。要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建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还要注重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提高国产芯片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高校和科研机构要聚焦基础科研,培养高水平专业人才,为芯片产业的智力升级提供坚实支撑。要加强学科建设,优化专业设置,培养更多适应芯片产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同时,要积极开展前沿技术研究,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解决方案。

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芯片产业一定能够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实现自主可控,屹立于世界科技之巅,在全球芯片市场这片广阔的星辰大海中,绽放出属于中国“芯”的璀璨光芒,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强大的科技力量。

让我们坚定信心,砥砺前行,共同为中国芯片产业的美好明天添砖加瓦!

芯片作为信息时代的核心支柱和科技强国的关键武器,其自主研发能力的提升对于国家经济安全和民族复兴具有深远意义。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芯片产业的发展不仅关乎企业的兴衰,更关乎国家的未来。只有坚定不移地走自主创新之路,不断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才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中国芯片产业的伟大复兴。

4 阅读:1490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