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全球弹道技术,不得不提的两大翘楚,就是中国与印度。中国以“钱学森弹道”获得国内外极高评价,而印度也以“布朗弹道”让全世界陷入恐慌。不过,这两者之间,到底谁更胜一筹?
中国“钱学森弹道”,突防能力一流理论上,弹道主要指的是物体,如子弹、火箭等在空中或空中飞行时的运动轨迹,实际上是用于确定导弹的主要性能指标。
1948年,钱学森教授在美国火箭学会举行的年会上,报告了一种带翼火箭的洲际飞行方案,这种火箭的平均飞行速度约为12000km/h,当发动机关机以后,还能靠惯性继续升高约90km。
随后火箭在重力作用下重返大气层,借助空气所提供的升力,在大气中进行无动力滑翔飞行,并慢慢降低飞行速度,最后以150km/h的速度着陆,将这样的方案运用到火箭、导弹上,构成了一种独特的助推-滑翔弹道,即“钱学森弹道”。
这一设想的核心理念,结合了弹道导弹和飞航导弹的轨迹特点,使得导弹呈现出一种不规则的抛物线运动。通俗来讲,按钱学森弹道飞行的导弹发射后,会先“打一次水漂”再滑翔,让对方的反导系统无从下手。
像我国的东风17、东风21等,就体现了钱学森弹道的防空能力。不仅如此,钱学森弹道还可以安装导航系统、末制导系统等等,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印度“布朗弹道”引起恐慌相较于我国的钱学森弹道,印度的“布朗弹道”就比较“幽默”了。之所以有这样一个名字,只因印度导弹的运动轨迹让人难以揣测,就像“布朗运动”一样。
而“布朗运动”其实是物理学中的一个现象,英国植物学家布朗首次观察到,悬浮在液体中的花粉微粒,会进行一种无规则的运动,也正因其运动轨迹的无规律性,才让人们将印度的导弹称为“布朗导弹”。
当然,这样的称呼绝不是虚假宣传。2006年的一次重大试射中,印度的“烈火3”型导弹在升空后不久,直接偏离了预定飞行轨道,朝着未知的方向飞去,最后才在孟加拉湾上空突然坠落。
还有,2008年2月底印度再次进行了,K-15潜射弹道导弹试射,这款导弹射程大约在700公里左右,可以说是印度海军未来的中坚力量,然而这枚导弹又一次“离家出走”了,真是将“不靠谱”化为了实际行动。
印度导弹为何频频偏离?首先,印度在自主研发方面,真的仍需提升,无法自主生产高性能芯片,就会导致导弹在飞行过程中经常偏离预定轨道。
此外,印度也无法做到,让飞行控制系统达到稳定精度,从而使导弹在空中,表现出较为随意的飞行状态。
然而,导弹有这样的表现,实际上是印度军工行业的管理混乱和技术缺陷,引发的一些列问题,例如2019年印巴克什米尔空中冲突,印度空军的米格-21战斗机,在没有防备的情况下进入巴基斯坦领空,最终被击落。
由此可见,印度导弹的种种事故,倒不让人感到意外了。
打哪指哪,命中率100%。
印度的弹道导弹恐怖在,打出去以后,谁也不知道飞哪里去了[笑着哭]完全不可知的落点和弹道
印度的应该叫二哈弹道。打出去后完全不受控制。就像二哈一样撒手就找不到了。
印度洲际导弹无法拦截,根本就不知道打到哪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