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元春宫中生活多难?周贵人吴贵妃传递出消息,她活得还不如宫女

小阅微札记 2025-04-24 11:40:28

贾元春在秦可卿过世后,突然间就被封为了贤德妃,这事儿挺让人琢磨不透。从故事的前后情节来瞧,估计跟三个因素有关。

在秦可卿的丧礼上,贾珍一意孤行,他竟拿义忠亲王老千岁的棺材板来用,这明显是越了规矩。这一举动,把贾府那种傲慢无礼的样子展现得淋漓尽致,也让皇上心里头开始提防起来。

二,北静王他们四个王爷和八个公爵全来了,这弄得有点像在拉帮结派。皇帝肯定得留意,得想办法拆开他们这个小团体,免得他们联起手来。

三,皇上得瞧瞧贾家到底忠不忠心,站哪边。

所以,在宫里呆了几年,一直没啥动静的贾元春,突然间就从女史的小贵人,一跃成了凤藻宫的大尚书,还被封为了贤德妃,这简直就是直接从地上飞到了天上。

不过,好运总伴着坏运,贾元春虽然得到了尊贵的地位和无数的荣耀,但危险其实早就悄悄潜伏在她身旁了。

如果她真有那么点智慧,面对这突如其来的财富和地位,肯定会觉得奇怪。想想以前在宫里过的日子,她心里肯定是有数的,对吧?

贾元春这人吧,就是不太清楚自己的分寸。

评价说她跟五月的榴花神潘淑挺像,“这二十年来,她没分清过对错”。就让贾家跟季氏似的,不对鲁国国君忠心,还跟皇帝斗得你死我活。

元春身处那个环境,没法像冉有和季路那样,在自己的位置上好好干自己的事,结果连带着贾府一起遭了殃。

要说身世和起点,她可比妹妹探春强多了。就像那句老话说的,“后来的春光哪比得上开头的明媚”。但她呢,心胸、眼界还有担当,都比探春差远了。结果呢,就走上了杨贵妃和潘淑的老路。

元春在宫里待了那么多年,她到底都碰上啥事儿了呢?

我是来说红楼故事的小君,今儿个跟您聊聊《红楼梦》中的那些情节。

贾元春是贾政和王夫人生的正牌女儿,也就是贾宝玉的亲生大姐。

《红楼梦》故事一开场,她就已经进了宫,当上了妃子。

(第二回)子兴讲:“……政老爷的大闺女,叫元春,现在因为品德好、有才干,被选进宫里当女史去了。”

“女史”这个说法源自汉晋时期,说白了就是进了宫当妃子。一开始的级别,跟贵人差不多。

古代皇宫里头,跟朝堂上一样,妃子们也有等级和类似官职的虚名。

凤藻宫里的尚书大人是一品大夫人,被封了个贤德妃的名号,其实就是贵妃的级别。

女史这个称呼,就像是凤藻宫里的尚书一样,其实是个“官职名称”,我猜可能就是指贵人吧。

在第十六回里头,贾琏聊起太上皇下的那道旨意,就是让妃嫔们回家瞧瞧亲人的事儿。他顺嘴提了个线索:

这道旨意一出,大家哪个不欢喜赞同?现在周贵人的老爹已经在家开始动工了,忙着建那个探望亲人的小院。还有吴贵妃她爹吴天佑,也跑到城外去找合适的地儿了。这事儿,十有八九要成了吧?

周贵人和吴贵妃这两个姓挺有意思。说起来,不论是周还是吴,其实都和“假”字沾边。

周贵人其实是个冒充的,不是真的贵人。

吴贵妃其实并非真正的贵妃,她只是个假冒的贵妃。

从这事儿能猜出,周贵人和吴贵妃的情况,可能就是在说贾元春升职升得特别快,直接从贵人蹦跶到贵妃的位置了。

吴贵妃的老爸,名叫吴天佑,他们一家子就是贾家。因为没了皇上的庇护,后来才遭了抄家的霉运。

很明显,贾元春被封为贤德妃这事,背后全是政治考量,根本不是因为受宠。

元春回家探亲那会儿,直嘀咕“当初非得把我弄到那见不得天日的地儿(说的就是皇宫)”,从这能瞧出来,送她进宫其实是贾府自个儿的主意,跟清朝那种选秀可没关系。

明清时候,宫里挑选秀女,大多挑的是十三到十五岁的孩子。就像薛宝钗,十二岁就进京等着被选了。由此看来,元春进宫的时候,年龄肯定也不会超过十五岁太多。

她打小就开始教贾宝玉读书识字,在他三四岁那年,就已经能认得好几千字了。这么一算,他们俩姐弟的年龄差距,估计得有个十岁左右。

《红楼梦》写到头儿,贾宝玉也就十八九岁的光景,还没正式成年呢。

贾元春去世的时候,年纪其实挺轻的,连三十岁都还没到。这就是为什么会有“二十年间不明事理”这种说法的原因。

加上“不”这个字,主要是因为元春这个人有问题。

比如说,她回家探望亲人时,总是泪流满面,抱怨皇宫是个见不得光的地方。

比如说,贾环因为掺和进了他爸那些小老婆们的争斗,结果到了回家探望亲人这种大事上,他却没能出现,据说是生病了。

就说元宵节那会儿,贾环因为猜灯谜的事儿跟大伙闹了别扭。到了端午节,他又没被分到啥礼物。

为了帮妈王夫人抢监护权,啥身份都不顾了,硬插手宝钗和黛玉的争斗,还直接下令让贾宝玉和那群姑娘不按规矩住进大观园。这样一来,贾宝玉没了长辈管着,就一连串地惹了不少麻烦。

贾元春这样,岂不是分不清对错?

二十年的光景里,本该是把事情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年纪,但说来也怪,贾元春偏偏不是这样。她更像是那五月里石榴花般的潘淑,行事糊涂,性格又倔强任性,结果呢,把自己给害了,落得个凄惨下场。

陈寿在《三国志》里描述潘淑,说她性格阴险,爱嫉妒,还擅长装出一副讨喜的样子。说白了,就是长得挺漂亮,但心眼儿小,还特别爱吃醋。这不就跟那个“没脑子”的王熙凤一模一样嘛?

王家的姑娘们心眼儿都不小,王熙凤管着贾琏,靠的是平儿,这一手她是跟王夫人学的,王夫人就是用周姨娘来管住贾政的。贾元春跟她妈王夫人挺像,心性上既像王熙凤那般精明,又带着点傻气。

像她这样身份的人在宫里过的咋样,其实大家都心知肚明。

元春的那幅判词图,画的是一把弓箭,箭头上头还吊着一溜儿香橼果。

香橼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像是心里有啥不满似的。它的味道呢,里头是又酸又涩,就像是有些事情,心里头怎么也放不下,觉得憋屈。

元春心里头就是憋着一股气。她不情愿被送到宫里,既怪家里,也怪皇上,更怪那座皇宫。所以才会有“当初干嘛非要把我送到那见不得人的地方”这样的抱怨。

你瞅瞅她,贵为贵妃,回家那会儿,一个劲儿地嘀咕个不停,还跟老爹贾政念叨,说现在的荣华富贵哪比得上普通农家的亲情温暖。就好像她这辈子要是不嫁人,守在爹娘身边才是最好的选择。只要一出家门,稍有不顺心,那就满腹牢骚,怨气冲天。

其实想想,贾敏、李纨还有凤姐,她们之中,哪一个能真正和父母一起享受家庭的温馨呢?

她眼光这么浅,也就不奇怪为啥分不清对错,担当不起大任了。

想让她在贾府和皇帝之间牵线搭桥,那简直就是白日做梦。

她老是自个儿抱怨个不停,哪还顾得上家族的立场,以及与皇帝的那点关系呢?

不然的话,他们也不会干出这种得罪所有人的事儿,答应让她回家探亲。

元春这个人,其实就是说她有些怨念和愚蠢。

又悲又傻,她咋能在皇宫里赢得皇帝欢心,得到宠爱呢?

不受待见,日子就不好过。

后宫里头竞争激烈,真的是难得很。这样一来,心里的怨气只会越积越多。这样做只会显得自己没度量,眼光短浅。

元春突然间就升了官,可传旨的那些六宫太监,一个个嘴紧得很,啥都不肯透露,明摆着跟她没啥交情。

元春从娘家回来后,夏太监他们一伙人就接二连三地跑到贾府来捞好处。这明摆着,她一回宫就失宠了,说不定从来就没得宠过。

王夫人在荣国府当家做主了几十年,但到了贾母生日时,她居然连三四百两银子都拿不出来准备礼物。她的私房钱都跑哪儿去了呢?会不会都拿去宫里给元春用了?很有可能就是这样。

看看周贵人和吴贵妃的情况,就能明白元春在宫里过得有多惨。

周贵人在宫里头,说是胡诌的贵人,其实就是个有名无实的角色,皇帝根本不怎么瞧得上她。

吴贵妃并非真贵妃,压根儿没这回事,这说明贤德妃整个儿就是个圈套,皇帝是故意拿这个来对付贾府的。

要是贾元春有贾探春那般聪明能干,有她的才华和智慧,她肯定能瞧出不对劲来。

要是她能像《论语》里提到的冉有和季路那样,听孔子的话,分得清对错,自己做好榜样,去给皇帝和贾家当和事佬。就算她像雍正的年妃,管不住她那厉害的哥哥年羹尧,至少也能保自己跟娘家平安无事。

贾元春是一点办法也没有,干脆啥也没干,只能眼睁睁瞅着贾家和皇帝硬碰硬,最后落得个自己和家族消失得无影无踪的下场。

这种人,真是让人生气又觉得悲哀,同时也挺让人同情和感慨的。

0 阅读:10

小阅微札记

简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