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民间流传着“和珅一倒,嘉庆吃饱”的说法,说的是和珅贪污的财富足以让嘉庆一朝都能过得富庶了。虽然这是在夸大其词,但却也足以证明和珅在位时的贪腐之巨。
然而,在岌岌可危的清朝,和珅可不是唯一的那个贪官,还有比他贪得更多的人。而那位号称清朝第一贪官的人,他留下了巨额遗产,使得后代至今都是亿万富翁。
卖国谋私,购置田产所以,谁才是真正的清朝第一贪官呢?从“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这句带有讽刺意味的民间俗语中就能找到答案,他就是李鸿章。
李鸿章是安徽合肥人,他曾在清朝遇到旱灾饥荒时承担起了筹措粮食,以救灾民的角色。因此,才有了民间的那句俗语。
而李鸿章的大名想必都不陌生吧,他是晚清重臣,是能和外国殖民者签署丧权辱国条约的重臣,是能主导清末自救活动——洋务运动的重臣。
所以,身处权力中心的李鸿章“一心为民”了吗?当然也不是,因为他也是在其位,谋私利。
在《红档杂志有关中国史料选译一书》中记载过这样一件事。1897年,沙俄计划对觊觎多时的辽东半岛发动武力进攻,但在内部会议中遭到了财政大臣的反对。
在他看来,沙俄的图谋完全可以通过政治交涉,也就是贿赂来完成,无需动用武力。因为甲午战败后,清廷无法拿出这巨额赔款,李鸿章就向沙俄申请要借一笔资金。
所以,沙俄就以此与李鸿章进行交涉,要求他将辽东半岛开放给沙俄使用,而沙俄就能在借款一事上帮忙。当然,沙俄不会让李鸿章“吃亏”,会拿出150万两白银作为从中“周旋费”。
于是,就出现了史书中李鸿章在1898年3月27日与沙俄签订《中俄旅大租地条约》的记载。
除了通过卖国来分得利益外,李鸿章也在通过其他的方式进行着敛财,比如购置田产。
史料记载,在他离世之后,族中子孙对他的田产进行了一次清算,惊喜地发现他留下了将近6万多亩左右的田产。
此外,从李府的管家透露中可知,每年靠田地就李家就能收到5万石,约等于7500斤的粮食。
贪腐之后,留下遗产当然,李鸿章对银钱的野心可远不止于此,从他涉足商铺、种植、运输、房产等行业中就能看出。
而且,李鸿章又利用着权势去不断提高自己的“养廉银”。养廉,这是在清朝雍正年间为朝中大臣设置的一种官俸,设立之初是为了抑制官员的贪腐行为。
因为在清朝出现了“年有年敬,岁有岁贡”的风气,也就是说底层官员为了讨好自己的上司,每年都会往他的家中送入大量的黄金白银。
而养廉银是企图用高薪来鼓励官员清正廉洁,这些银子一般都是从地方的赋税中抽取。虽然雍正启用养廉银的初衷是好的,但他没有料想到的是在后期养廉银也变成了权臣贪腐的手段。
清史中有载,两江总督每年的养廉银高达30万两白银,可见这位从一品大臣从地方赋税中抽取的金额之高。因而,就有了“养廉之中又私取养廉”的说法。
李鸿章官至正一品,自然他的养廉银要比两江总督要更高。可见,每年他通过养廉就能牟取超过30万两的白银。
那么,李鸿章到底贪了有多少钱呢?史书中没有对其有过明确的记载,这也是因为李鸿章没有倒台。
但是,从中国第一个留美学生容闳的口中似乎能找到答案。
容闳是在李鸿章的主持下才出国留学的,因此与他相识。容闳认为李鸿章“有私产四千万以遗子孙”。
而从《和珅犯罪全案》一书中可以发现,和珅被抄的家产约为1千万两白银。尽管这个数字与民间流传的8亿两相差甚远,但毕竟上面这个数字是收录于史书中的,可信度更高一些。
所以,李鸿章的贪污金额要远在和珅之上,他才是清朝的贪污第一人。除了容闳外,近代学者梁启超也认为李鸿章死后留给子孙的家产超过了千万。
家底深厚,子孙不穷那么,继承了如此庞大金额的遗产之后,李鸿章的后人又过的怎么样呢?
他的大儿子李经述或许是愚孝过了头,因为他将李鸿章的去世归咎在自己没能照顾好父亲上,从此陷入了抑郁悲伤之中,很快也撒手人寰了。而其实李鸿章只是寿终正寝了,相黏78岁。
于是,李鸿章的家产就到了他的二儿子李经迈的手中。李鸿章是老来才得到的这个二儿子,对他十分偏宠。而且,李鸿章也用自己的人脉为李经迈铺了一条通往官场的道路。
清史中有载,李经迈主管清朝与奥匈帝国的外交事务。在这个过程中,李经迈也结识了不少西方权贵,和他们勾结在了一起图谋起了清朝的国库。
举个例子,李经迈会在清政府向西方国家借钱的时候充当双方的中间商,以此赚取差价。所以,就算没有李鸿章的遗产,李经迈自己也能当上个亿万富翁。
经过李鸿章和李经迈这两代的贪污,留给李家的财产那就更多了。李鸿章的曾孙说过这样一句话,李家靠着老太爷留下的家产,日子过得还算不错。
在后世的李家子孙中,李道增是在学术上成就最高的那一个,他曾在清华大学担任教授,还是中国工程院的院士。
而李家昶是那个最有经商头脑的,他先是在香港开了家公司,再将业务从香港开拓到了全世界,也变成了亿万富翁。除了他之外,李家景和李家曙同样也经商有道,挣到了巨额的财富。
但李家之所以能人才辈出,这其实也是跟李鸿章当年为家族积攒的深厚根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当李鸿章贪污之后留下了巨额遗产后,就注定了他的后人“穷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