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恋妻子闺蜜,与发妻离婚,晚年当时人回应:他就是书呆子

时代人物录 2019-07-20 18:10:18

吴宓(1894年8月20日—1978年1月17日),陕西省泾阳县人,中国现代著名西洋文学家、国学大师、诗人。

1918年11月,留学哈佛的吴宓,突然接到同学陈烈勋的来信,陈烈勋在信中说欲将自己的妹妹陈心一介绍给吴宓为妻。

图|吴宓

原来陈心一经常在《益智杂志》、《清华周刊》看到吴宓的诗文,遂萌生爱意,哥哥陈烈勋见妹妹喜欢吴宓,便写信撮合,力争促成这段姻缘。

吴宓接信后,怦然心动,立即回信,并表示回国后就与陈心一见面。

陈心一对吴宓还算了解,可是吴宓对陈心一基本一无所知,陈烈勋在信中介绍妹妹是如何的好,也不能百分之百的相信。

正巧,吴宓的同学朱君毅的未婚妻毛彦文正好又是陈心一的同学(这关系,也不知道你们看没看懂)。其实,朱君毅与毛彦文不仅有婚约,二人还是表兄妹关系。朱君毅得知此事后,就让未婚妻毛彦文帮忙 “考察”陈心一。

毛彦文得到未婚夫的信后,认真的做了这个“差事”。在考察中,毛彦文并没有偏袒任何一方,她以客观的角度给吴宓写了一封信,告知陈心一是个旧式女子,皮肤微黑,如果吴宓要找贤内助,适合。但是如果想找个中英文俱佳的摩登女性,显然陈心一不适合。

图|毛彦文

这份“考察报告”提交后,毛彦文也就完成了任务,剩下的就是他俩的事了。

1921年8月,留美归来的吴宓没休息两天,便匆匆赶往杭州与陈心一相会。

本来一次简单的相会,却弄的这几个人开始了半生的纠缠。

一生西装革履的吴宓不仅在陈家见到了陈心一,还见到了毛彦文。原来毛彦文与陈心一不仅是同学这么简单,两人还是闺中密友,这天毛彦文在去北京上学的前夕来看望陈心一,就这样与吴宓不期而遇。

不就是不期而遇吗,哪有那么复杂?还真就有些复杂。上文不是提过吴宓的同学朱君毅与毛彦文是未婚妻吗,早在清华上学期间,朱君毅与毛彦文经常通信,朱君毅在看完毛彦文的信后,有时还给吴宓看(这是典型的炫耀和撒狗粮,看,我那有才华的女朋友又给我写信了,看,写的多好)。

毛彦文是一个新式女性,接受过新式教育。吴宓对毛彦文在信中流露出的才情敬佩不已,久而久之,心中便涌动出异样的情愫,碍于同学之谊,他不曾流露,而是深深隐藏在了心底。

这次突然在未来女友家中偶遇,也着实让吴宓激动万分,这次相遇给吴宓留下深刻印象,毛彦文活泼雅趣,大方得体,一副新派淑女风范,吴宓顿时在心中暗生出一丝落寞,落寞的是怎奈毛彦文名花有主,且是挚友之未婚妻。

图|吴宓(第一排左五)

纵然再喜欢也没办法,老同学朱君毅与毛彦文相处的好好的,也要谈婚论嫁,自己只能放弃。

想开了的吴宓与陈心一走在了一起,双双泛舟西湖,吴宓心中殊为快活。第二天,二人再度早游西湖,其乐融融。

游完西湖的当天,吴宓在日记中这样记述道:是日之游,较昨日之游尤乐。家国身世友朋之事,随意所倾,无所不谈……此日之清福,为十余年来所未数得者矣。

从日记中可以看出,吴宓与陈心一相处还是很愉快的。

13天以后,吴宓和陈心一正式完婚。不错,的确是十三天,就是这么快。我写了这么多当时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在自由恋爱中,闪婚的估计只有吴宓一个(其他人之所以快速结婚,都是包办婚姻)。

事情如果到此为止也就没什么了,可是没有。回国后的朱君毅一反常态,拒绝与毛彦文结婚,理由是近亲结婚有害。

这个理由看似有道理,但是实际上就是朱君毅心有所属了。朱君毅提出的分手对毛彦文的打击是很大的,毛彦文伤心的说:

我自幼至青年,二十余年来只爱你一人,不,只认识一个男人,这个人是我的生命,我的上帝,我的一切,现在你竟如此无情,所有对你美丽的幻想,完全毁灭,我感到自身已无存在的必要,我全部身心崩溃了。

从这段话中可看出毛彦文的绝望与崩溃。她万般无奈之下,只得转而求助吴宓夫妇。吴宓于是作为一个中间人,往返于两人之间,极力救火说和。怎奈朱君毅去意已决,谁劝都没用,最后二人解除婚约。

可是在毛彦文解除婚约不久,吴宓就不顾有妇之夫的身份,向毛彦文表白了自己的爱意。可想而知,被毛彦文断然拒绝。

但是吴宓不死心,他经常写信给毛彦文,然而多数都石沉大海。不仅如此,吴宓还与妻子陈心一离婚,然后继续追毛彦文。

吴宓与妻子陈心一离婚时,二人已经育有三个女儿,吴宓的此举,当时招致很多人批评,其父更是公开指斥他,“无情无礼无法无天,以维持旧礼教者而倒行逆施。”但是他依然义无反顾。

给毛彦文写信还不算,他甚至在课堂上与学生讨论课题,如何追到毛彦文?还公开发表很多苦恋毛彦文的情诗,譬如著名的

“吴宓苦爱毛彦文,三洲人士共惊闻。离婚不畏圣贤讥,金钱名誉何足云。 ”

其实,我是很佩服那个时期的文人的,无论自己在爱情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都能用文字将自己的爱情包装的那么浪漫,而遮掩了自己在爱情中最失败的部分——忠诚。

吴宓追求毛彦文那几年可谓轰轰烈烈,别人不知道都不行。

在这样的追求下,毛彦文终于同意了与吴宓在一起。但是,问题又来了,吴宓迟迟不愿与毛彦文结婚,真是应了那句话,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得到了就不珍惜。

1931年3月,在巴黎进行学术交流的吴宓,给远在美国的毛彦文发电报,措辞强硬地令毛彦文放弃学业,迅速赶往欧洲,与之完婚,否则各自分手。

可是当毛彦文风尘仆仆的来到欧洲与吴宓见面后,吴宓又不想结婚了,而是改为订婚。毛彦文是既生气又伤心,毛彦文哭着说:“你总该为我想想,我一个30多岁的老姑娘,如何是好。难道我们出发点即是错误?”

吴宓不为所动,冷静地说:“人时常受时空限制,心情改变,未有自主,无可如何。”对此,吴宓在日记中这样记述:是晚彦虽哭泣,毫不足以动我心,徒使宓对彦憎厌,而更悔此前知人不明,用情失地耳!

从吴宓的日记中可看出,吴宓对毛彦文的感情已经变淡了,在结婚这事上他很犹豫了。

图|毛彦文与熊希龄

也许是毛彦文想明白了,总之,二人在纠结一段时间后,毛彦文果断的与吴宓分手,并于1935年2月嫁给了大自己28岁的前北洋总理熊希龄。

为什么毛彦文会选择大自己那么多的人结婚,她自己给出了答案,她说:

青春逝去,年越三十许,不能不找一归宿。

说白了,毛彦文也知道自己与吴宓耽误不起了。

而毛彦文与熊希龄结婚后,吴宓依旧到处宣扬自己还是喜欢毛彦文,并推测熊的寿命……三年后熊希龄骤然去世,吴宓又重新追求毛彦文……两人的纠葛直到解放前,毛悄然赴台。但是实际上,吴宓直到晚年依然怀念毛彦文,并且积极打听她的任何消息。

那么,吴宓在毛彦文的心中到底有多大地位?

图|毛彦文与熊希龄在幼稚园

1999年的一天,研究吴宓的专家沈卫威教授拜访毛彦文,问起与吴宓的往事,毛彦文冷冷地答道:“好无聊。他是单方面的,是书呆子。” 晚年的毛彦文,谈到感情,只愿意说朱君毅与熊希龄,并说:前者用情最深,后者用情最长。

看来晚年的毛彦文是放下了,但是晚年的吴宓却一直没有放下。

参考资料:《往事》毛彦文著、《吴宓日记》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