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国联军中,有七国部分归还了赔款,唯有一国叫嚣:一分不还!

金兔历史 2025-02-10 14:03:51

八国联军侵华后,七国部分归还了赔款,唯有一国坚决拒绝归还,声称赔款一分不退。这一态度彰显了其在侵略行为上的顽固立场。

历史长河中,部分事件犹如石刻,铭记深刻。

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此段历史深刻难忘。

那一年,八国联军践踏北京,破坏了其宁静,随之强加给中国《辛丑条约》,给国家套上了沉重的枷锁。

巨额赔款犹如重负大山,沉甸甸地压在中华民族肩上。

一战爆发后,中国成为战胜国,因此多国停止了对中国的赔款,并退还了部分赔款。

然而,在这场和解潮中,有个国家仍旧固执己见,拒绝归还任何一分,态度坚决。

赔款来源及归还缘由是什么?为何各国最终选择归还?哪个国家固执己见,拒绝归还?

【一、侵华始末】

1900年,民族主义浪潮汹涌而至,如闪电照亮晚清夜空,以雷霆之势猛烈挑战在华列强势力。

义和团犹如双刃剑,既点燃了民众的爱国热情,又挑动了外国列强的敏感神经。

1900年春,义和团运动蔓延至京津,拆教堂、攻洋人。鉴于此,列强决定采取武力手段进行镇压。

英、美、德、法、俄、日、意、奥八国组成“八国联军”,名义上维护在华利益,实则发动侵略,向中国发起武装进攻。

6月,八国联军由沙俄中尉巴赫米季耶夫出面,向清军发出最后通牒,勒令交出大沽口炮台。

清军总兵罗荣光坚决回绝联军要求,敌随即猛烈进攻。激战中,罗荣光英勇捐躯,大沽口炮台失守。

接着,联军攻势猛烈,天津与通州接连沦陷。

8月14日,北京沦陷。慈禧与光绪帝在联军压迫下匆忙逃离,城内陷入混乱,联军士兵肆意烧杀抢掠,恶行昭彰。

逃难途中,慈禧太后为挽救晚清政权,提出“以中华物力,取悦列强”的荒谬主张。

惠灵顿公爵在滑铁卢战胜拿破仑后表示,他坚信若非自己在场,他们无法取得胜利。

然而,庚子赔款不仅是慈禧太后与大清王朝的污点,亦是列强行径的羞耻标志。

赔款源自资本原始积累期,西方列强通过强盗手段对东方进行扩张与侵略,这是其本质所在。

强盗乘战舰来华,以廉价商品、鸦片、枪炮及西方文明为借口,半欺半骗、半抢半夺,从中国掠得无偿租地与大量白银。

1901年,清政府受义和团运动影响,在八国联军压力下,签订了沉重的《辛丑条约》,这是一份不平等条约。

条约条款犹如重重枷锁,严密地限制了这个民族的行动自由。

首先,清政府无奈承担巨额赔款4亿5千万两白银,加利息共9亿8千万两,此重负几乎导致国家经济崩溃。

随后,北京东交民巷被指定为使馆区域,各国军队进驻此地,致使中国领土上,外国军队维护着外国权益。

此外,条约规定需拆除大沽及京师至海岸的炮台,此举严重削弱了中国的国防力量。

同时,清政府被迫惩处反帝斗争参与者中的官吏,并将镇压不力的官吏革职,永不录用。

更令人悲痛的是,该条约明文规定,中国人民严禁成立或参与反帝团体,一旦违反,将遭受严厉刑罚。

清政府被迫全面改革外交制度,设外务部替代总理衙门,位列六部之首,并调整外国使臣觐见礼,此举严重侵害了国家主权。

《辛丑条约》的缔结,意味着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操控下的无助牺牲品,彻底失去了自主权。

中国并未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说法并不准确。实际上,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并逐步实现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国家秩序得到了重建和提升,人民也成为了国家的主人,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因此,原段落中的描述与事实不符,应予以纠正。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在任何时期,部分人或群体可能因各种原因面临困境,但这并不能代表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状况。评价一个国家和社会需要客观、全面的视角,避免以偏概全或夸大其词。

该条约不仅掠夺国家物质,更是对民族精神造成极大羞辱,由此可见其影响之深远与恶劣。

【二、困境与转机】

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后,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承诺向11国赔付本息合计9.8亿两白银的巨款。

清政府为偿还巨额赔款,采取了多项措施。这些措施旨在通过不同途径筹集资金,确保赔款得以按时支付,具体细节虽未详述,但中心思想明确。

为明确此点,需了解列强如何计算赔款的具体数额。

他们觊觎的不仅是清政府现有的财富,更企图借由该条约彻底掠夺其未来的经济资源。

当时,清政府将关税视作未来赔款的主要筹措途径。

英国海关总税务司罗伯特·赫德估算清朝海关税务收入后,提出4.5亿两白银赔款,建议清政府自1901年至1940年分期偿还,年利率为0.4%。

这导致海关收入几乎全用于赔款,同时严重限制了中国的财政自主权。

此外,慈禧所求乃博取各国欢心,其获益自明,而蒙受不幸的,依旧是广大百姓。

清政府将赔款逐级分摊至各省,再由省至地方,最终负担转嫁至普通百姓。

这引发了各地田赋、丁漕、粮捐等税种的陆续增设,致使税种数量不断攀升。

例如,山西省为筹赔款,增烟酒税厘金,并以关税及本省烟酒税厘金为抵押,向汇丰银行借100万英镑,年息5厘,20年期限,共需还本息15余万镑。

经济较好省份在上缴债务后,面临本地政府基本运作的严重困难。

清政府为求生存,举国上下皆依赖借贷维持生计。

总体而言,清政府为解迫切之需,被迫向国外银行筹措资金。

此举加重了国家债务,同时令清政府财政上更趋依赖外国。

这种债务累积、复利增长模式备受各国青睐,因其导致债务无限增长,实则难以清偿。

然而,中华大地流出的大量白银,严重扰乱了国际白银市场。

众所周知,市场上某物品供过于求时,其价格便会下降。

白银价值逐渐贬低。这对清政府或有利处,然而列强不会轻易放弃此盈利机会。

列强察觉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导致白银贬值,黄金升值,于是开始筹谋对策。

因此,计划将赔款由白银改为黄金结算,旨在提升实际价值,确保自身利益达到最大化。

然而,中华大地上始终存在着众多有志之士。

此时,外交官梁诚挺身而出。

梁诚,晚清时期担任驻美公使,早年曾赴美留学,因此对西方文化和金融体系具备深刻理解。

他明白,若依列强之意,将赔款由白银改为黄金,清政府财政负担将加剧,极端情况下,国家恐面临破产危机。

梁诚启程进行调解之行。

1904年,梁诚与美国国务卿海约翰举行了一场重要谈判。

谈判时,梁诚明确指出,清政府若难承黄金赔款重压,或需增税应对,此举将激起民怨,亦将对美国等列强在华利益造成不利影响。

梁诚以坦诚和智慧赢得海约翰认可,海约翰承认庚子赔款过多,并表示可考虑减少。

1907年初,梁诚作为驻美公使,利用其影响力,促使内务部主事格斐路与工商部主事斯特劳斯向美国总统提出了一项提议。

梁诚把握时机,成功取得罗斯福总统承诺,美国将把多得的庚子赔款退还中国。

经周自齐、伍廷芳两位驻美公使的努力筹措,最终确定了美国首次退还庚子赔款款项的议案。

1908年5月,美国国会正式通过议案,决议核准减少美国庚子赔款数额,并退还1000万美元。

【三、退还与叫嚣】

美国通过退还庚款议案后,退款已成必然,随后需确定的是退款的具体用途。

当时,国内对于退款用途争议频起,各方势力均紧盯此事,企图争取自身利益。

袁世凯等北洋军阀欲借庚子赔款修路扩军,而清廷旧臣徐世昌则提议用此款办银行,开发东北三省,以抵御日本侵略。

最终,美国政府基于自身利益考量及国际形势判断,决定将相关资源投入中国的教育事业中。

1909年10月,首批庚款留美学生启程,历经一年多。虽时间不长,却为中国未来带来了全新风貌。

这些留学生中,包括现代微分几何奠基人陈省身、杰出建筑学家梁思成、知名哲学家金岳霖、以及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的钱学森等人。

热血青年为国奋斗,终致腐朽落后的清政府走向末路,敲响了其统治的最后丧钟。

北洋政府成立后,一战爆发为庚子赔款退还带来新转机。

北洋政府加入协约国后,决定中止向德国及奥匈帝国支付赔款。

战后,依据《凡尔赛和约》,中国停止向战败国赔付。与此同时,苏联新政府废止了沙俄在华的部分特权,诸如庚子赔款在内。

随后,受全球风潮影响,各国纷纷展开关于庚款退还的议题讨论。

比利时于1925年退还了剩余的庚子赔款,荷兰紧随其后,在1926年也完成了退还。两国均按计划处理了庚子赔款的后续事宜。

1930年,英国国会立法,豁免中国未偿庚子赔款,并仿效美国,将退款主要用于发展文化教育事业。

1933年,意大利宣布,民国政府自该年起无需再支付赔款。

在八国联军中,日本显得尤为突兀,与其他国家格格不入。

日本持续要求庚子赔款,但受国际舆论影响,决定把中国对日庚款余额用于所谓“对华文化事业”。

北京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中日文化协定》,然而,中国实际上无法自主支配该协定所涉及的赔款资金。

庚款处置权仍由日本掌控,款项鲜少用于中国文化事业,大多被投入日本侵华的各种文化项目中。

庚子赔款支付时,发生一讽刺事例。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领中国东北,而国民政府仍向日本支付庚子赔款,此举暴露了当时政府的软弱与无力应对的困境。

此“信誉卓著”之举,实则助长了日本对中国进一步侵略的势头。

1939年1月15日,国民政府财政部通告,决定停止支付庚子赔款。

中国逐出日本侵略者后,随国际地位上升及日本地位下降,日本需重新审视其对华政策,特别是庚子赔款事宜。

1949年国民党政府撤至台湾,为获美国支持,在日本赔偿问题上妥协,表示可酌情减少或完全放弃赔偿要求。

1949年后,为促进中日关系正常化,国家领导人展现出前瞻性的态度。

周恩来总理指示放弃对日战争赔偿,因要求赔偿将使日本人民承受负担,有违中日世代友好意愿。

庚子赔款的退款问题,最终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消散,不再被提及。

【四、尾声】

各国庚子赔款放弃历程,乃国际政治格局演变的产物,亦彰显中国外交之努力。

美国退款举措助力中国教育事业,提供了资金支持,并成功培育了一批杰出的留学生。

日本在军国主义影响下,明确展现出对中国的侵略野心,不加掩饰其意图。

随后,中国发起有力反击,成功瓦解了日本军国主义的阴谋。

此段历史见证了中国自屈辱中奋起,历经艰辛逐步迈向现代化的过程。

这段历史虽已远去,但其启示与影响深远,我们永远铭记于心。

《辛丑条约》条款详文,可见于凤凰网,该条约记录了历史重要事件,内容关乎国家权益与赔偿条款,逻辑清晰,用词严谨。

中国通史第五十三章概述《清朝的终结》,详述了该朝代在政治动荡、社会变革及外力冲击下,逐步走向崩溃并最终灭亡的历史进程。

论文:《辛丑条约》及庚子赔款退还的全过程(续篇),深入探讨该条约的后续影响及赔款退还的起因、经过与最终结果。

0 阅读: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