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人值得追随一生?
一个值得追随的人,他的身上,一定有一些与众不同的特征。
曾国藩善于识人,也善于用人,他的手下不仅有饱学之士,也有很多英勇无敌的悍将。这些人为何愿意追随曾国藩?主要原因,是曾国藩的身上,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定力。
不是每个人都有定力。
定力不仅是曾国藩获得他人帮助的原因,也是他成功的根本。
曾国藩的定力表现在什么地方?两件事情就可以说清楚:
一、为了实现目标,不惧生死。一个人有没有定力,就看他遇到棘手的问题,尤其是面对生死问题时,如何解决?
我们来直接看曾国藩应对棘手问题的定力。

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八月至十一月,短短几个月时间,曾国藩就抗旨4次。
在封建社会,无论是朝中大臣,还是普通老百姓,敢违抗皇帝的命令,就是给自己找麻烦。
曾国藩作为朝廷大员,他对清朝的律法了如指掌,为何要抗旨不遵呢?
原来,曾国藩的兵还未练好,咸丰皇帝就命令他出兵。
咸丰三年八月,太平军开始大规模西征,并直指武汉。
咸丰皇帝最担心的事情,就是怕太平军在湖北、安徽站稳脚跟后,威胁到京城的安全。
在无兵可派的情况下,咸丰皇帝把目光放在曾国藩的身上。
此时的曾国藩,正在湖南衡阳练兵,手中有一支上万人的军队。
咸丰皇帝为了表示对武汉的重视,一道圣旨,让曾国藩带兵出征。

曾国藩遇到难题了。如果不出兵,就是抗旨,如果出兵,就是把湘军带往绝路。
湘军将士们,也都盯着曾国藩,看他如何处理。
曾国藩表现出超凡的定力:拒绝出兵。
曾国藩的态度非常明确,就是在兵没有练好,武器装备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绝不出兵,让士兵们去送死。
曾国藩的定力到底有多厉害,他竟然一连4次违抗圣旨。最终让咸丰皇帝无可奈何,不得不安慰曾国藩,让他安心练兵。
咸丰皇帝为何不降罪曾国藩?
一是曾国藩的理由很充分,他确实没有把兵练好。
二是曾国藩每次回复咸丰皇帝的命令时,并没有明确抗旨,而是把困难讲出来,希望咸丰皇帝给予他一定时间的准备。曾国藩的态度,根本就看不出他有抗命的意思。

三是咸丰皇帝本就没有把希望寄托在曾国藩身上。面对太平军,朝廷的正规军都解决不了,曾国藩的湘军为民间武装力量,怎能抵御太平军呢?
总之,正是曾国藩有定力,给湘军的发展创造了机会,让练兵得以继续,也让将士们心安,对曾国藩更加信任。
二、不要名利。名利重的人,一定不能追随。当一个人想方设法追求名利的时候,就会变得自私、贪婪,不顾大局,自然就没有定力了。
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八月二十五日深夜,曾国藩在祁门的湘军大营,收到朝廷用六百里加急送来的上谕。
上谕上的内容,是因为英法联军逼近京城,要曾国藩派大将鲍超带领三千精锐,火速入京交给胜保,保护京城。
胜保带领京城禁卫军,节节败退,让咸丰皇帝不得不仓皇逃往热河。

在封建社会,凡是勤王的人,都会得到重用,曾国藩如果是一个追求名利的人,他自然不会放过这样一个向咸丰皇帝表达忠心的机会。
如果曾国藩派鲍超北上,对浴血奋战的湘军将士们来说,就太不公平了。
此时的湘军,正在全力围攻安庆,已经付出惨重的代价,抽调鲍超北上后,围攻安庆的湘军,压力将更大。
攻下安庆,是消灭太平天国最为关键的一步,曾国藩要如何决策?
曾国藩表现出超凡的定力,他通过“拖”的方式,延缓派兵北上的时间。
朝廷在外交政策上,一向软弱,英法联军竟然攻到了京城,对朝廷来说,唯一的出路就是议和,只有通过谈判的方式,进行赔偿来解决。

曾国藩对围攻安庆的战略,没有丝毫改变,并在拖延出兵的策略中,最终等到朝廷和议成功的消息。
君父遇难,作为大臣,应该义不容辞前去救驾,曾国藩竟然没有立即行动,他这样的定力,一般人是万难做到的。
面对大事,不会方寸大乱,而是游刃有余地面对,这就是曾国藩值得他人追随的原因。
参考资料:《曾国藩家书》(图片为配图,图源自网络或者AI生成,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