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美国对台军售不断升级,最近更是变本加厉。白宫宣布向台湾提供5.713亿美元的军事援助,并批准了2.95亿美元的军售。这一系列操作,看似是为了“保护台湾”,但稍有了解的人都清楚,这背后的逻辑无比直白——钱到位,货发出,至于质量如何?那是台湾自己的问题。
美国对台军售由来已久,早在1979年“与台湾关系法”通过之后,美国便以“维持台海军事平衡”为借口,持续对台出售武器。然而,随着两岸军力的不断变化,台海所谓的“平衡”早已被打破,美国的军售本质上已经转变为单方面的政治操控手段。
近年来,美国军工复合体的利益进一步绑架了对外政策。台湾成为一个稳定的“客户”,定期被“收割”。以2022年为例,美国对台军售总额达到14.1亿美元,而这一金额在2023年继续上升。更重要的是,这些军售并不包含任何可以真正改变台海局势的先进武器,而是以维护、补充为主,显然是为了维持台湾对美军火的依赖。
果然,台军很快发现了严重的问题:弹药过期,防弹衣发霉,枪械生锈……这些装备不是用于二手市场的清仓甩卖,而是关系到战场生死存亡的关键。然而,美方对此却不以为然,给出的回应只有一句话:“能用就行,反正总比没有好。” 这一系列操作,赤裸裸地展现了“割韭菜”的终极形态。
即便台军真的拿到了“能用的”装备,又能改变什么?两岸军力的悬殊差距是现实存在的,不是几笔军售就能弥补的。台湾退役将领栗正杰早就直言不讳:台军若要应对解放军战机入侵,起飞至少需要三分钟,而这三分钟里,机场很可能已经成为废墟。这意味着,台军的战备状态根本无法应对真正的军事冲突,所谓的“防卫韧性”更像是一个笑话。
台湾军队的实际作战能力也备受质疑。2023年,台湾军方进行的一次模拟演习中,解放军导弹在“冲突爆发”后短短20分钟内便摧毁了台湾关键军事设施,台军指挥系统被严重削弱,后续的防御能力几乎丧失。即便有美国提供的武器,这种结构性短板依然无法解决。
面对这种局面,台湾军方焦头烂额,而作为台湾地区领导人的赖清德却一副“淡定”模样,继续用他的“选举逻辑”治理台湾。他上台后,迅速推行“一言堂”式政策,内部打压异己,外部制造对抗,导致台湾政治环境更加撕裂。原本对他寄予厚望的民进党内部人士,如今也开始感到失望,纷纷摇头叹息:“这家伙,玩得太过火了!”
数据显示,赖清德的民调满意度已降至53.4%,而且还在持续下滑。表面上看,这个数字似乎还算过得去,但在台湾极端分裂的政治生态下,任何民进党领导人如果满意度跌破60%,基本上就意味着内部支持者出现分化,政治危机逐步加深。赖清德当然明白这一点,但他的应对策略并非稳定民心,而是选择……视察台湾“凉山特勤队”。
这一举动耐人寻味。众所周知,凉山特勤队最擅长的训练项目是研究“撤退路线”,赖清德此行究竟是为了研究战术,还是在为自己未来的撤退铺路?台湾民众心里自有答案。
与此同时,有学者在《外交事务》期刊上撰文指出,大陆未来四年将重点放在经济发展上,并未设定具体的统一时间表。这一观点令部分人兴奋不已,幻想着大陆是否会暂缓统一进程,甚至认为两岸关系有望“缓和”。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
国台办的回应相当直接:“统一是历史任务,必然实现。” 这句话的含义十分清晰——大陆的节奏并不一定是台湾某些人幻想的“明天动手,后天完事”,但统一的方向从未改变。拖延并不能让台湾逃避这一历史进程,只不过是时间和方式的问题。
从解放军的军事部署来看,近年来东部战区的演训频率明显提升,东风系列导弹的针对性部署,以及解放军海军在台海周边的常态化巡航,都显示出军事上不断加强对台威慑。换句话说,即便没有明确的时间表,军事上的准备工作一直在进行。
在这样的背景下,台湾当局继续幻想依靠美国的军事援助来维持所谓的“安全”,无异于饮鸩止渴。美国的军售从来都不是出于保护台湾的善意,而是赤裸裸的商业交易。对于美国而言,台湾只是一个可以用来制衡中国的棋子,而不是一个真正值得“保护”的对象。
这种迷信美方承诺的心态,导致台湾越来越被动。例如,台湾购买的F-16战机交付时间一再推迟,而其配套的武器系统则仍未完备。在实战情况下,这些战机是否能真正发挥作用,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问号。
未来几年,两岸关系将如何发展,关键不在于台湾如何“备战”,而在于台湾能否认清现实,找到真正符合自身利益的道路。否则,继续沉溺于美方的虚假承诺,只会让台湾陷入更危险的境地。
台湾真正需要的,不是对美军购的盲目依赖,而是调整战略方向,思考如何在两岸局势中寻找和平发展的可能。台海的未来,终究不在美国的手中,而在两岸人民的共同抉择之中。
赖清德之流肯定会一条路走到黑的,军事准备不能松懈,军事手段必须强硬为政治解决提供可能
家务事通知什么美国美国又是什么东西
美国不同意的话,也只能干吼一下!
抓紧阿
懂王注重美国经济发展。适逢当下局势,收复台湾也是千载难逢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