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马斯克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分享了一段中国“蜂群无人机”协同作战的影像,并附上评论,讽刺称仍有“某些人”在执着于研发如F-35这类有人驾驶的战斗机,并进一步表示F-35战斗机在“需求层面上存在问题”。作为特朗普时代被寄予厚望的美国政府效率提升部门负责人,马斯克此番对美国F-35战斗机的直接批评,充满了讥诮之意。
一定程度上,马斯克的话没啥毛病。F-35战斗机项目从起始阶段便误入歧途,其初衷在于减少重复设计,故而过分追求三军通用性,然而,这一策略最终却适得其反。空军、海军及海军陆战队的需求本就差异显著,尤其是海军与海军陆战队的需求,更是复杂,最后导致成品样样都通,样样疏松。尽管其名义上的单机成本有所降低,但全寿命周期的使用成本却远高于其他现役战斗机,仅次于已逐步退役的F-22。此外,F-35系列战斗机的维护与保养体系升级,也给美国军费带来了巨大压力。
诚然,无人机技术在近年来取得了飞速进步,其应用领域已不再局限于简单的侦察和对地攻击,而是向着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然而,断言无人机在空战中能够完全摆脱人类控制,仍显得过于理想化。从长远视角审视,无人战斗机取代有人战斗机似乎是必然趋势,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立即放弃所有有人战斗机,全面转向无人机制造。谁能预见新装备问世前战争不会爆发?正因如此,在军事装备的发展规划中,普遍倾向于采取较为保守的策略,以确保在紧急情况下,有现成的装备可以迅速投入战斗。马斯克所倡导的激进装备更新策略,显然难以获得美军高层的广泛认可。
马斯克利用无人机事件对F-35战斗机进行激烈批评,但这场争论的核心并非技术问题,而是深层次的政治博弈。身为商人与政治人物的马斯克,其言论无疑带有自我利益驱动的色彩。无论是他的星链项目还是Space X公司,都有潜力在军工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尤其是星链项目,与无人机作战系统的结合更是天作之合。因此,无论无人机替代F-35的论点是否合理,马斯克都毫不犹豫地表达了自己的不满。更何况,截至今年9月,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已连续14个月未能交付任何一架F-35。马斯克日益激进的言论,在某种程度上暴露了他的野心:星链和Space X为何不能成为新的军工复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