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让你选择事业巅峰时期放弃国外优厚待遇回国发展,你会怎么选?
王洛勇给出了他的答案。
前段时间刷到一个视频,是王洛勇在百老汇演出的片段。台上的他,用纯正的英语演绎着角色,台下掌声雷动。很难想象,16年前他去美国时只会说几句简单的英文。
说起王洛勇,年轻人可能对这个名字有点陌生。在我们这代人的记忆里,他是《亮剑》里的赵刚,是《三国》里的诸葛亮,更是上海戏剧学院里教出胡歌的那位严师。
翻开他的履历,我被他的求学经历震撼了。
生在洛阳的他,童年时光被工程师父母的调动打断,随家人迁至十堰。在那里,舅舅教他的一手笛子,成了他踏入艺术殿堂的敲门砖。
说来有趣,他进剧团完全是个意外。一次学校活动上,他的笛子表演被剧团工作人员相中。别的演员都靠形象条件入选,就他一个人拿才艺进门。
这事儿戳到了少年王洛勇的自尊心。从那天起,他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表演训练中。基础动作反复练,台词一遍遍读,就为了证明自己不只会吹笛子。
五年磨一剑。当别人还在为戏服好看发愁时,他已经在琢磨角色内心世界了。
按理说,在剧团混得风生水起就够了。谁知道他又考上了武汉音乐学院。周围人都说他傻,好好的演员不当,非要去学音乐。
事实证明,这步棋走对了。音乐素养让他的表演有了独特韵味。之后他又考入上海戏剧学院进修,毕业后留校任教。
教书育人的日子过得舒坦,偏偏他放不下演戏的执念。学校规定老师不能接外戏,他就辞了教职,只身飞往美国。
在美国的求学路一点都不顺遂。第一次面试就因为语言关卡被刷了下来。换作普通人,这时候就该打道回府了。
王洛勇选择了留下来打工。白天端盘子擦桌子,晚上抱着英语书啃。就这样熬了一年,他不仅考上了理想的学校,还拿到了奖学金。
在校期间,他把睡眠时间压缩到每天三小时,剩下的时间全泡在排练厅里。这份拼劲儿感动了不少美国同学,纷纷主动帮他对台词。
功夫不负有心人。硕士毕业后,他成了大学教授,还打入百老汇核心圈子。《纽约时报》多次报道他的演出,街上常有粉丝找他合影。就在事业最红火的时候,他选择了回国。很多人不理解,在美国当红演员不好吗?何必回国从头开始?他的回答很简单:"在异国他乡,永远都是客人。"回国后,他演了不少经典角色。焦裕禄、诸葛亮、赵刚,每个角色都被他演绎得入木三分。细节控的他,为了演好焦裕禄,特意去兰考体验生活,了解当地风土人情。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王洛勇用他的经历告诉我们,所谓的天赋,不过是别人看不见的付出。现在的他,头发染上了白霜,演技却越发醇厚。采访里他说:"最感激当初那个拼命的自己。"这句话让我想起他教导学生时说过的一句话:"演戏是件苦差事,如果你只是为了当明星,趁早换行吧。"在这个娱乐至上的时代,他始终坚守着对表演艺术的纯粹。不靠流量,不玩套路,就是踏踏实实演戏。回看他的人生轨迹:从洛阳到十堰,从剧团到音乐学院,从上海到纽约,再回到中国。每一次选择都像是在登山,山路崎岖,但风景独好。我常在想,如果当初他安于现状,不去追求更高的艺术造诣,现在会是什么样子?可能早就在某个剧团安度晚年了。正是这股不服输的劲头,推着他一步步走向更高峰。王洛勇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