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统之争:蜀汉与曹魏的"历史罗生门"

阿財談古論今 2025-04-02 14:28:48

公元221年四月,在成都的郊坛之上,乌云密密匝匝地聚集着。当刘备正举行称帝大典之时,史书记载道“有赤气显现,竟然布满了整个天空”。这一诡异的天象,就仿佛像是现代网友所发出的弹幕那样:“汉室将要复兴吗?系统正在进行验证当中。”实际上在同一时刻,洛阳的曹丕早就已经拿到了汉献帝的“公司转让协议”。这场相隔千里之遥的权力博弈,拉开了中国历史上最为长久的“正统性辩论的序幕。

一、蜀汉情怀党的终极武器

刘备的简历,可称得上是古代版的“草根逆袭”:从以贩卖草鞋为生,到最终称帝,完全凭借着“中山靖王之后”这一祖传的VIP卡。不过倘若仔细查阅族谱,便会发觉,从刘胜至刘备,相隔了长达三百多年之久,其血缘的稀释程度,就如同奶茶店所调制的“微糖那般(《三国志》中有记载,其间世系缺失达十九代之多)。

诸葛亮把情感表达给推到顶了。在《出师表》里汉贼不两立”这话差不多都成了东汉末年的一种“政治规矩”了。并且蜀汉的史官谯周在《蜀本纪》里的记载,把刘备描绘成了“天上降福”的核心人物,可曹操却变成了“谋划夺权篡位”的反面角色。这样的讲述方式,要是搁在现在完全可以当作很热门的网络剧的剧本素材。

考古发掘的结果更有意思了:在成都老官山汉墓里发现的蜀汉漆器上,标着建兴元年”这个纪年信息,挨着它的地方,竟然还刻着“大汉俩字。其实这种把标识和国号紧紧连在一起的做法,跟现在有些老字号商标在维权时表现出来的态度相比要更坚决;它好像在慢慢给人们讲那段历史含有的不一样的风情,还有那种独特且深远的韵味。

二、曹魏现实主义的胜利者

曹丕于接受汉献帝禅让之际(公元220年十二月),仪式感满满;那受禅台高达三丈,玉玺绶带诏书样样俱全,简直可称作古代版的“资产交割仪式”。现代法学家看了,都得承认其程序合法;而且就连“前董事长”汉献帝本人也在转让文件上签了名。

曹魏的聪明体现在“旧瓶装新酒”这一理念上:一方面一直保留着太学考试,不过接着便将其改造成了九品中正制;在一直坚持郊祀礼仪时,却把祭祀的主要对象换成了魏室祖先。这种行为,就好像企业完成并购之后,即便还留存着原来的团队,却暗暗地改变了关键绩效指标的评估标准。从洛阳出土的曹魏墓志能够看出,哪怕是墓碑制度,也完全承袭了汉代的传统,只不过默默地把“汉故换成了魏故”。

最讽刺的是《受禅碑》碑文:"汉历世二十有四,践年四百二十有六。"曹魏官方自己承认汉朝正统,却反手给它办了"退休手续"。

三、东吴吃瓜群众的生存智慧

公元229年四月,孙权于武昌登基称帝之后,他的行为简直可以称为“平衡大师”。他派遣使者前往成都,说道我们共同出兵讨伐魏国”;紧接着又向洛阳送去书信,表示魏蜀皆为友好邻邦”。出土的吴简表明,在东吴的官方文书中,不仅出现了“黄龙元年”,还提到了“魏太和三年”——这种仿佛人格分裂般的情况,竟然与现代人使用微信分组可见的功能颇为相似。

《吴历》的记载颇为精妙:当蜀汉的使者前来质询为何要与魏国展开外交往来时,孙权答道,“他们分别在各自的国家称帝,我又该如何选择追随的对象呢?”这般有理有据的“渣男言辞”,即便放在当代,也令不少外交官暗暗佩服其切实可行的效果。

四、后世键盘侠的千年混战

东晋时的史学家习凿齿最先带动了舆论的方向。而且他在《汉晋春秋》里把蜀汉比作“月亮再度变亮”,不过竟不料引起北方学者一同指责他“改动历史”。到了宋朝以后,朱熹跟司马光在朋友圈的争辩格外紧张:朱熹批评《资治通鉴》用魏国年号是“认贼作父”,而司马光则反驳道,“岂可以伪继伪?”这种针锋相对的情形,就像如今微博大V之间的激烈互怼一般。

现代学者田余庆发觉了这样一个黑色幽默:当北方的游牧民族入主中原的时候,他们竟然纷纷郑重地宣称要承继曹魏的正统(比如说那北魏);不过南方的那些政权(就像那南宋之类的)却一定会尊崇蜀汉。实际上,“正统之争”向来都是依据地理来决定其立场的。

结语

站在成都武侯祠的“攻心联之前忽地领悟,所谓正统,恰似直播间的滤镜那般——曹魏处于写实模式,蜀汉处于美颜模式,不过历史真相,或许仅仅是个素面朝天的短视频。当我们在抖音上刷到“假如诸葛亮北伐成功”的穿越剧之时,其实应该想一想:那些被争抢了1800年的“正统标签只不过是权力游戏所衍生出的周边产品罢了。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