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下,中国国内面对的挑战是什么?背后和每个公民相关

景子量子 2024-11-08 03:40:36

导语:此时,我们整个经济面临着内卷化,我们需要接受经济结构的调整。那么,如何进行调整和改进呢?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模式似乎面临阻力,房地产市场也在下行,未来应更加侧重于促进消费。推进消费的关键在于财政支出的方向调整。

讲师:史璐知名经济学家

作为一名普通公民,理解宏观经济的重要性究竟在哪里?实际上,宏观经济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而微观经济则更倾向于与特定个体有关。因此,掌握一些宏观经济的基本知识,对于我们定位人生及制定相应策略至关重要。

在我学习的过程中,我曾沉迷于社交媒体,关注大量经济学相关的信息。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信息往往只是片面的资讯,而非系统的经济理论。宏观经济学的本质在于提供一个系统性和逻辑性的框架,帮助我们从历史的高度理解经济现象。若仅依赖碎片化的信息来源,可能会导致我们对经济状况产生更深的困惑。

例如,在面对经济内卷现象时,我们需探讨其成因以及何时能够突破这一困境。而在房地产市场低迷的背景下,购房决策亦充满挑战——我该不该购置房产?如何进行投资?我的养老方案是否可靠?对于这些问题,没有高屋建瓴的视角和系统性的分析,将很难得出令我们信服的结论。

首先,我们需要关注《十四五规划》,该规划的实施期限为2021年至2025年。2024年将是总结与收官之年,而2026年将开启《十五五规划》。此外,我们还需要回顾在前几年召开的重要会议,包括党的二十大及其后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及去年10月31日召开的中央金融会议和去年年底再次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这些会议为各年工作提供了重要指导。我们将详细比较前两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分析之间的异同。

在今年的两会上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新概念——“心智生产力”,而本届政府的十项任务中首要的就是全力发展心智生产力。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过去两年宏观经济的基本面发生了显著变化。

在了解当前宏观经济趋势之前,首先要掌握中国的战略。中国的现代化战略经历了两次重要修订。邓小平提出的战略目标是希望到205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而自十九大以来,我们确立了新的战略,即在2035年前实现基本现代化,最终目标是在2050年成为现代化强国。这一战略在党的二十大上得到了进一步明确,概括为“全过程中国式现代化”。

接下来,我们将分析当前经济增速的状态。官方数据显示,在经历了十年的快速增长后,经济增速逐渐放缓,从2010年的10.6%降至2019年的6.1%,并在2020年因新冠疫情跌至2.3%。2021年的经济反弹为8.1%,但2022年目标未达,仅为3%。为此,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降息和增加投资,以期实现5.5%的增速目标,但也未能如愿。

在当前宏观经济背景下,我们需要明确的是,面对经济增速回落的挑战,转型升级已势在必行。若继续依赖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势必无法有效应对未来的发展需求。我们必须找到新的增长路径,以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发展。

去年7月份,货币发行总额达到285万亿元,而值得注意的是,去年我国的GDP仅为121万亿。根据正常的国家货币发行原则,货币发行量应为GDP的70%。也就是说,121万亿元的GDP仅需约85万亿元的货币,然而我们实际发行了285万亿元,超发的200万亿元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项目。例如,如果我贷款200万元购买房产,则相应地货币发行增加了200万元。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如果这一模式不加以改变,货币发行量将持续增加,而GDP却无法有效赶上。

目前,货币发行量已在今年2月份达到了299万亿,接近300万亿。我们可以看到,货币发行量与GDP之间的差距在不断扩大,这显然不是一个稳定的模式,难以持续十年以上。因此,我们需要关注几个现象。首先,各行业的盈利能力普遍下降,目前的产业发展与人口相关密切,依赖于人口红利和房地产,以及制造业的表现。

如今,各行业的资产收益率普遍偏低,年回报能达到3%已属不易。银行的贷款利率已在3.5%至3.6%之间,因而高利贷款的现象普遍。因此,过去的投资暴富神话不再存在,大家应避免一夜暴富的幻想。

此时,我们整个经济面临着内卷化,我们需要接受经济结构的调整。那么,如何进行调整和改进呢?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模式似乎面临阻力,房地产市场也在下行,未来应更加侧重于促进消费。推进消费的关键在于财政支出的方向调整。

全球主要发达国家在生育支持方面都设有巨额补贴。例如,德国和日本对每个新生儿的补贴各为50万元。唯独在中国,生育并未给予财政补贴,这直接导致了生育率的下降。去年我国的出生人口仅为908万,而死亡人口却达到了1111万,净减少人口200万,这直接影响了房地产市场的需求。因此,生育补贴这一政策的缺失使得房地产市场的需求受到了冲击。

在发达国家,财政支出往往是转移性支出,旨在将财富从富裕阶层手中转移至低收入群体,而我们的财政支出更倾向于投资性支出,重心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而非社会福利。随着基础设施建设逐步达到饱和,亟需转向关注福利建设,若缺乏这样的转变,经济活力将难以恢复。

从财政支出情况来看,现在政府开始向福利导向转型,这并非没有财力,从前年的大基建投资来看,我们在基础设施上投资了16万亿,而医保收入仅为六七万亿,如果能够逐渐将基础设施投资转向福利支出,完全可以实现这一财务平衡。

我们应当关注到,如果一名婴儿的财政补贴设为50万,那么1000万名婴儿的补贴总计为5万亿,这在整体财政预算中显得并非不可承受。进一步地,政府的转型需要时间,银行信贷市场也逐步适应这一变化。在最新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中,强调了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以及养老金融等方向,显然不再优先考虑房地产和基础设施建设。

在未来的经济调整中,我们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和挑战将是长期存在的,调整过程需耐心,我们更需找到除工业化和城市化外的第三条发展路径。这是当下亟需注意的方向。此外,我们需要明确的是经济政策导向必须能够有效支持消费,建立在财政保障、现代服务业发展与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之上。

1 阅读:32

景子量子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