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爱打人怎么办?说教惩罚最无用,搭建社会支持体系才有效果

墨仔妈妈育儿 2024-04-15 21:08:43

如果孩子爱打人,那真是一件让父母头疼的事情。

孩子总是一言不合就上手,不是把对方捣一拳,就是推一把,有时候是对方先动手,孩子还手过重,有时候对方什么都没做,孩子就动手了。

不管是耐心讲道理,还是体罚打手心,孩子爱打人的行为总是纠正不了,到底该怎么办呢?

孩子爱打人的行为,是3-7岁之间很难解决的一个养育困境,不过很难解决不代表着没办法解决。

只要父母能够全面的了解孩子打人的发展路径,掌握正确的引导办法,假以时日,一定能帮助孩子摆脱“爱打人”的标签。

孩子爱打人的行为,是如何发展并巩固起来的?

首先,几乎所有的孩子发育到2岁左右的时候,都会出现打人、推人等带有攻击性的行为,这个行为是伴随着孩子的自我意识的发展而出现的。

自我意识的发展迸发出许多自我需求,比如零食需求、玩具需求、社交需求等,同时也推动着孩子依靠自己的力量来满足自我需求。

这些力量主要包括:语言、肢体动作、情绪。

这三股力量中,只有肢体动作和情绪是最简单高效,也是最本能的,而语言则是后天不断习得才能掌握的。

当一个才开始学说话的2岁孩子看上了别人的玩具,但是对方又不给自己的时候,就会直接上手抢过来,或者给对方一巴掌。

每个孩子因为天生气质不同,在打人这个动作上会有差异化的表现:

谨慎慢热型的孩子几乎总是被打的对象且很少还手,活泼好动的孩子会动手敢动手,攻击性强的孩子则总是用动手解决一切问题。

那些在外面不敢动手的孩子,在家里发脾气的时候,也是会直接上手打家人的。

所以说,不管哪类孩子,都具有攻击性,都有打人的本能,这是一个避不开绕不过的客观发展规律。

最终决定孩子偶尔打人,一直打人,亦或者从不打人的关键因素则是后天的生长环境和教养方法。

促使一个孩子一直使用打人来解决问题的生长环境和教养方法是这样的:

1、以暴制暴,以打止打的家庭环境

父母经常使用打人的方法来解决夫妻冲突和亲子冲突,每个家人都用打的方式来制止孩子打人,试图让孩子因为痛而长记性,明白打人是不对的。

然而,这样的做法却起到了反作用,孩子在被父母打骂的体验中,不断强化起一种思维模式:打人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有效途径。

2、总被批评,总被排斥的幼儿园班级

因为孩子总是习惯用打人来解决问题,被老师批评,被同学们排斥,大家都不喜欢和孩子玩,孩子在集体生活中找不到归属感,逐渐边缘化。

老师不认可、同学不喜欢、别的家长告状、自己父母责怪打骂,孩子被圈在了一个巨大的负面评价体系中,带来的直接影响则是:负强化孩子的打人行为。

因为孩子的逻辑是:当我打人的时候,所有人都会立刻马上回应我,关注我(有时候,幼儿园老师会单独把爱打人的孩子拎出来,让其成为与众不同的存在)。

打人可以快速解决问题,打人可以获得关注度,孩子从各种经历中不断累积“打人的好处”,与此同时,父母和老师都没有给孩子提供正确的帮助,久而久之,打人就成为了一个难以纠正的“顽疾”。

纠正孩子爱打人的行为,要从深层次的心理动机入手

从打人行为的发展路径中,我们能梳理出孩子爱打人的深层次原因:

1、语言能力不足,孩子习惯用手代替嘴来解决问题。

2、社交技能缺乏,孩子只会用手来与小朋友互动。

3、渴望正面认可和被关注,孩子通过打人捣乱来刷存在感。

这几个深层次原因是非常常见,但总被家长忽视的打人原因,而且有时候,这几个原因是在一起事件中叠加出现的,三者并不是完全独立单一的去影响孩子。

只有看到这些隐藏在深处的动机,才能找到帮助孩子的正确路径,否则,我们只会一遍一遍地告诫孩子,训斥孩子“打人是不对的,不许打人”。

这也是让父母们崩溃的地方,当孩子打人,被老师和别的家长找上门来的时候,父母很是羞愧,担心别人认为自己教育不当,但实际上,道理讲了一大堆,惩罚也足够严厉了,孩子也说听懂了,记住了。

但遇到事了,那双手还是不受管控的打出去了。

说了没用,罚了也没用,造成这个困局的原因就是我们没有解决孩子打人的深层次原因,只是简单粗暴的制止。

采用社会支持金字塔体系,才能彻底纠正孩子的行为

在《儿童社会性发展》中,提到了一个模型叫做:社会支持金字塔,它能够持续渐进的引导儿童的社会化发展和行为,彻底改变孩子的生活。

我们可以根据这个金字塔模型来帮助孩子彻底改变打人的行为:

第一层:搭建积极的人际关系

我们要想解决孩子任何行为问题,都需要先和孩子建立热情、接纳、真诚、共情、尊重的积极亲子关系。

因为儿童只有在心理上感到非常安全和放松时才能学得最好、成长得最快,孩子们如果在犯错能得到接纳,付出努力时能得到鼓励,他们就会乐于学习新东西。

第二层:构建有益的环境

孩子的社会行为受环境因素的影响非常大,对于打人的孩子来说,所谓有益的环境包括了两方面:

不用打人、体罚等暴力行为来管教孩子的的现实环境。

能够让孩子感到安全、放松、接纳的说话方式、语调、肢体动作等语言环境。

综合第一、第二层,当我们知道孩子打人后,应该这么做:

1、不要立刻大发雷霆,而是双手握住孩子的手,蹲下来和孩子齐平,用这种表示尊重的肢体动作来让孩子放松,以便说出实话。

2、共情孩子的行为,接纳孩子的情绪,我们可以这么说:妈妈知道你并不想做一个爱打人的坏孩子,你的本意也是想和小朋友们友好玩耍的,打人之后,你也会感到害怕,惊慌,不知道该怎么办。

3、真诚的表达愿意与孩子一起面对打人这个事情:我们一起来找个办法,来让我们的双手变得更加听话,更加友好。

这一番表达之后,孩子就能放下紧张恐惧的情绪,不加隐瞒的和我们讲清楚打人事件的前因后果。

孩子不隐瞒事实,我们才能找到孩子打人的真正原因。

举个例子,孩子有时候确实先手动了,但是为了逃避父母的责罚,会隐瞒自己先动手的部分,说是对方先打人的。

对方动手,孩子还手打人,与孩子先动手打人这两个情景的心理动机完全不一样,解决路径肯定也不一样。

第三层:教育和指导

这一层,很多父母会肤浅的理解为讲道理,实际上,教育和指导的策略是非常丰富的,包括:讨论、示范、当场下达要求、提醒、纠正、强调、兑现承诺、贯彻始终等。

对于大脑还处在发育阶段,认知能力和自我管控能力非常不足的孩子来说,讲道理是效率最低的。

讨论+示范+持续练习+提醒+认可,综合运用起来才能有效解决问题:

1、和孩子讨论出手打人的各种场景,最好是写下来,让孩子去自我察觉打人的原因,这也是锻炼孩子的元认知能力。

2、和孩子演练讨论出来的场景,我们先示范,如何运用语言来解决问题,比如:小朋友不小心碰倒自己了,可以说:你碰到我了。示范完成后,换位演练,让孩子来说。每一个场景每天坚持演练,直到孩子可以形成“条件反射”,下意识的说,而不是动手。

3、在游乐场等环境里,留意和孩子演练过的场景会不会真的发生(大概率一定会,父母要学会预判),观察孩子是否能使用演练过的技巧。

如果使用了,说明条件反射初步形成了,我们就要给与孩子高度认可:你今天使用了语言技巧,妈妈真的为你感到骄傲。

如果没有使用,说明演练还需要继续,但依然要认可孩子:刚才妈妈看到你在出手之前有一些迟疑,说明你在调动新的技巧,但是因为不够熟练所以最终没调动起来,我们回家还需要再练习,妈妈相信你一定能掌握新技巧的。

每天和孩子一起演练,是解决孩子打人的唯一有效、持久的途径。

行为说到底是大脑神经活动的结果,不想让孩子使用打人这条神经路径,那就要给孩子建立一条新的神经路径。

只有不断练习,不断重复,才能建立起新的神经通路。

第四层:深入的个性化干预

大部分孩子在前三层的干预支持下,都会发生改变,但是也会有极少数孩子依旧不能做出正确的反应,这个时候,就需要专业的干预了。

比如有的孩子是多动症,本身就有社交障碍,这个时候我们需要给孩子提供的一定是专业的医疗干预了。

没有孩子真的愿意成为一个爱打人的坏孩子,但孩子毕竟是孩子,不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尚未发育成熟,无法支持他们听到就做能到。

在听懂与做到之间,隔着几十次、甚至上百次的练习。

0 阅读:0

墨仔妈妈育儿

简介:专注婴幼儿睡眠知识、母乳喂养知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