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上任之前,特朗普就对拜登在俄乌问题上的措施十分不满,还放话自己能在24小时之内结束俄乌冲突,但牛皮显然吹早了,如今特朗普已经上台快100天了,俄乌冲突还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进展。
与此同时,特朗普推出的对等关税也早已引得世界各地对他的抨击声不断,就连美国内部甚至是共和党内部对特朗普都产生了质疑。
事实上,早在2023年5月,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就曾对特朗普再次当选总统做出了终极预言,如今看来,难不成希拉里的预言真的一语成谶了?
终结美国民主从何说起?
早在2016年败选后,希拉里便将特朗普定义为美国民主的威胁,2023年5月,她在《金融时报》采访中直言,若特朗普2024年胜选,美国可能退出北约。这一警告并非空穴来风,特朗普任内多次批评北约过时,甚至扬言欧盟应自己保护自己。
对于乌克兰,希拉里的担忧更加直白,她认为,特朗普若上台,将切断对乌援助,放任俄罗斯扩大攻势。
而2024年曝光的通话门录音显示,希拉里曾向假扮的乌克兰前总统波罗申科承诺,将全力支持拜登连任,并暗示乌克兰需用战场胜利为拜登铺路。尽管俄媒渲染其用士兵尸体换选票的言论,但希拉里的核心逻辑清晰,只有拜登连任,美国对乌支持才能持续。
面对希拉里的指控,特朗普宣称自己是唯一能阻止美国陷入全球冲突的候选人,并承诺24小时内结束俄乌冲突。
不过这一豪言很快被戳破,就在今年4月25日,特朗普在接受《时代》周刊专访时承认,所谓“24小时停战”只是带点玩笑的比喻,实际解决方案仍遥遥无期。
特朗普的和平方案被曝要求乌克兰承认俄罗斯对克里米亚及乌东四地的控制,作为交换,美国将提供经济合作机会。对此,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回应:不会在法律上承认。显然,特朗普想要速战速决解决俄乌冲突更像是一场政治表演。
美国左右互搏
希拉里对拜登的支持,始终绕不开一个尴尬现实,2024年大选时,拜登已82岁。尽管他多次以别拿我和上帝比,和对手比就行自嘲,但选民对高龄总统的疑虑难以消除,这种焦虑直接反映在对乌政策上,为证明拜登宝刀未老,民主党急需乌克兰在战场上取得突破。
希拉里在通话中催促乌方不仅要防守,还要进攻,正是为了向美国选民传递拜登领导有力的信号,但是想象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俄乌前线的僵局让这一算盘落空,截至2025年春,双方仍在赫尔松、扎波罗热等地反复拉锯,乌军反攻成效有限。
与民主党的战略焦虑相比,特朗普的俄乌政策充满商人底色,他一边喊着24小时结束战争,一边还想与乌克兰签下矿产开发协议。
今年4月,美乌终于签署矿产开发备忘录,特朗普高调宣称乌克兰获得继续战斗的权利,美国拿到应得的资源。不过这份协议既未包含对乌安全保证,也未明确矿产收益如何分配,这像是特朗普对援乌账单的强行报销,钱我要拿走,责任我不背。
更微妙的是,特朗普一边施压乌克兰让步,一边对俄罗斯暗送秋波。他不顾泽连斯基的态度,公开表示克里米亚归属俄罗斯,并暗示乌东四地归属可模糊处理。
预言照进现实?
若特朗普第二任期真如希拉里预言般退出北约,全球地缘格局将迎来巨震。
自二战以来,北约一直是西方安全体系的基石,与美国的关系也一直密不可分,一旦美国抽身,欧洲将被迫直面一个前所未有的问题,如何独自应对俄罗斯的军事威慑、中东的动荡以及全球地缘竞争?
面对可能到来的“美国真空”,欧洲国家罕见地展现了行动力,德国增加国防预算,波兰扩军至50万人,法国牵头组建欧洲军,试图整合法、德、意等国的快速反应部队……这些举措似乎是在为美国撤出后的安全真空做准备。
对乌克兰而言,欧洲硬起来可谓喜忧参半。喜的是,德法承诺继续军援,忧的是,欧洲产能远不及美国。2025年乌克兰无人机虽提升至月均3万架,但面对俄军,乌军总参谋部仍感叹炮弹永远不够用。
特朗普的一意孤行不仅体现在北约问题上,他对全球无差别征收“对等关税”,向欧盟加征钢铝关税,要求日韩报销美国驻军费用,这种“无差别攻击”让全球盟友寒心,美国的不少盟友态度都开始强硬起来。
而特朗普的孤立主义并未给美国带来预期收益,随着美元在全球储备货币中的份额暴跌,人民币和欧元趁机攻城掠地,美国股价集体跳水,美债被大量抛售,不少美企巨头都因为高昂的关税壁垒导致生产链中断。
美国进出口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随之而来的是物价飞涨,不仅美国民众在为特朗普的关税政策买单,美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也正在遭受质疑。
显而易见,特朗普正在亲手拆解二战后的国际秩序,但无人知道新秩序会长什么样。
回望希拉里的终结预言,其核心并非预测特朗普的个人意志,而是警示美国政治极化与全球领导力衰退的恶性循环。
2025年的俄乌战场仍在证明一个残酷现实:无论是拜登的坚定支持还是特朗普的闪电和平,都未能触及冲突的核心,真正的和平只能来自俄乌直接谈判。
希拉里的预言是否成真尚未可知,但可以肯定的是,美国民主与乌克兰的命运,都受到特朗普决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