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岁博士生8年未毕业被退学,本人拒绝回应,南大的做法让他社死

小汤说个事 2024-03-14 09:43:47

夜阑人静,48岁的钱先生独自坐在书房,呆望着窗外的月色。灯光微暗,他的眼神越发黯淡无神。作为一名博士生,他辛勤耕耘了8年,如今却被学校无情退学,即将与理想的学位无缘。眼前阴暗的未来路在燃烧着他最后的希望,内心五味杂陈,万分无助。你是否也曾在人生的道路上徘徊过?是否也曾被现实的重击击倒在地?那么就请与我一同走进这段博士生的遭遘,去体味他身陷其中的无奈和迷茫。

一、 延毕成因何在?

研究生教育是国家培养高级人才的重要途径,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博士延毕率过高已经成为了一大顽疾。究其原因,表面看是学生个人能力不足、导师指导缺失等,但归根结底还是当下的培养模式存在一些结构性问题。

具体来说,导师课题设置是否合理、是否与社会需求接轨,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成果转化。有些陈旧的传统课题往往离实际应用太远,学生难以在研究中感受到价值和意义,自然也就缺乏持久的科研激情。

再者,很多博士生在读书期间缺乏系统性的学术训练,临门一脚就停滞不前。包括文献阅读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学术写作能力、发表论文的经验等诸多方面都有待加强。如果校方和导师在这些环节缺乏引导,学生自然难以独木难支。

除此之外,学校在为博士生提供资源支持方面做得还不够好。诸如实验室条件、仪器设备投入、资金保障等硬件因素,以及师生比不合理、缺乏充分的学术交流氛围等软实力,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培养效果。

二、延迟毕业的危害

一旦延期毕业,无疑会给博士生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其中最直接的就是浪费了大量的青春年华。追求学位的道路太过漫长曲折,耗光了他们最宝贵的时间和精力。等真正毕业时,有些人甚至已年过半百,事业家庭双重压力迎面而来,前途未卜可畏可叹。

其次,长期的心理压力也在无形中消耗着他们。博士生们总是被未能按期毕业的焦虑和恐惧笼罩,生怕一不小心就功亏一篑。压力过大不仅会损害身心健康,也可能让他们选择逃避或报复性的行为方式,更加陷入恶性循环。

再者,长期理想与现实的反差会让他们受到巨大打击,对未来产生彷徨和迷茫。我曾经有一个博士学长,读了7年的博士最后无疾而终,临近毕业时一度出现了严重的自卑和自暴自弃的情况。如果延误时间过久,当初的热情也会如火山岩浆般完全熄灭。

三、高校延毕调查

为了解高校博士延毕的真实情况,我专程走访调查了几所著名高校。据了解,某高校理工科博士生的平均毕业时间在5-7年,人文社科就更长了,有的甚至需要读到10年以上。而且70%以上的博士生都有延毕的经历,完完全全按时毕业的属于少数。这个延毕率之高,令人咋舌。

高校方面分析,导致延毕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入学考试的门槛不够高,考生还缺乏一定的科研素质,到了读书阶段发力不足;二是导师对学生管理不够严格,没能及时发现并解决学习上的问题;三是学校在资金投入、平台建设等硬件支持上做得不够好,学生的环境不理想;四是理工科和文科博士生混同看待,没有因材施教设置差异化的培养方案。

四、为何延毕率居高不下?

尽管高校和相关部门也意识到了延毕率过高导致的师资和资源浪费,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短时间内降低率仍是一个难题。主要原因在于:

1。博士生的责权利关系还未能很好厘清。他们虽饱受延毕折磨,但常年各种压力下往往处于需要被动等待安排的状态。学校和导师应给予他们更多的主动权,在培养模式上提高自主性。

2。研究生教育模式根深蒂固,短时间内难以革新。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需要对从生源选拔到课程设置、指导模式等环节进行系统梳理和大刀阔斧的改革,这需要政策设计者和高校的前瞻性认识。

3。高校评价导向存在误区。有些高校为了追求统计数据上的硕果,往往过多强调科研产出等“看得见“的指标,而忽视了培养的质量问题。应当平衡好不同维度。

五、曾经的我

提起延毕,我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大四那年我虽然如愿考上了理想学校的硕士,但前两年都受导师冷落,完全是自己在摸索前行。实验经常“

本次话题:48岁博士生8年未毕业被退学,本人拒绝回应,南大的做法让他社死。大家觉得呢,欢迎下方评论,喜欢文章的话还请关注加点赞!

0 阅读:12

小汤说个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