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0多年过去了,无论丰京还是镐京,都没有在遗址划定的范围内发现任何城墙痕迹。丰西马王村、客省庄的所谓大型夯土基址,还是丰东花园村、普渡村的所谓宫殿遗址群,如果说他们就是宫殿,其最大建筑基址才1600平米,相当于长宽各40米,作为王都也似乎太小了点。况且这些基址与贵族墓葬区相连,与丰镐作为王都身份都很不协调。丰镐遗址考古不见大型祭祀场所,而丰京和镐京历史上合称“丰镐”,记载与考古实际严重矛盾。丰镐遗址考古不见大型铸铜作坊。出土的最有名的遗址,仅是车马坑。这样看,历史上所谓的“丰镐”似乎只是起到了一个军事基地的作用,所以是否可以这样说:丰镐根本不是周都城,它不过是文王武王伐纣前所建的诸侯级(西伯)都城。
洛阳西周都城成周遗址有没有城墙?
引言
洛阳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其历史名称及周代都城遗址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对于深入探究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政治格局以及文化传承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考古学领域,对这些问题展开系统而专业的研究,不仅有助于还原古代社会的真实面貌,还能为中国古代史的研究提供坚实的实物依据。基于此,结合现有资料对相关考古学问题进行梳理显得尤为必要。
主体内容
地理沿革辨析
洛邑作为洛阳的古称,其地理位置确切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境内。在西周初期,统治者营建了“宗周”(镐京,位于今西安)与“成周”(洛邑)的两京体系,需要明确的是,这两个都城均不在陕西省境内。此地理格局的形成,对西周时期的政治统治、经济交流以及文化传播产生了深远影响。
城址考古分期
西周成周城
考古发现:通过考古发掘,在汉魏洛阳故城基址下发现了叠压的西周城墙遗迹。经过科学的解剖分析,结果表明最早的夯筑层属于西周中晚期。这一发现为研究西周成周城的始建时间提供了关键的实物证据。
城址范围:经测量,西周成周城南北约 5 周里(折合现今 1700 米),东西约 6 周里(2040 米),整体呈南北略短的长方形布局。这种规模和形状的城址规划,反映了当时的城市建设理念和技术水平。
功能区划:在瀍河两岸分布着铸铜遗址(北窑)、祭祀区(摆驾路口)以及贵族墓葬。这些功能区域的分布,充分体现了西周成周城在政治、经济和宗教等方面的重要地位。
东周王城
营建时间:平王东迁后(公元前 770 年),在涧河两岸新建了东周王城。这一历史事件标志着周王朝政治中心的转移,对东周时期的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考古特征:现存的东周王城城墙始筑于春秋中期,在战国时期进行了扩建。该城址与成周遗址相距约 15 公里,其不同时期的建筑特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变迁和城市发展的动态过程。
城制演变:东周王城采用“郭城 + 宫城”的双城制布局,开创了中国都城布局的新范式。这一创新的城制模式,对后世中国古代都城的规划和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城址叠压关系
汉魏洛阳城的考古地层显示:底层为西周城墙(公元前 11 - 8 世纪),中层为春秋晚期向北扩建的部分,上层为战国末至秦代南扩的城垣,表层为东汉至北魏时期多次增筑的遗迹。这种地层叠压关系,清晰地展示了汉魏洛阳城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演变过程。
关键解剖点显示:建春门至阊阖门连线为西周北城墙,青阳门与西明门连线界定了西周南界,且现存夯土包含周、秦、汉、魏四期遗存。这些解剖点为研究不同历史时期城址的范围和变迁提供了重要线索。
学术研究进展
核心争议:关于西周成周与东周王城的关系,学界已形成共识,二者为不同时期的独立城址。这一观点的形成,是众多学者在长期研究过程中,综合多方面证据得出的结论。
最新成果:碳十四测年技术确认瀍河遗址群属于成周手工业区,出土带有“成周”铭文的青铜器进一步佐证了城址的性质,遥感探测揭示了西周水系与城址规划之间的关系。这些成果的取得,得益于现代科学技术在考古学领域的广泛应用,为研究周代都城遗址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对洛阳历史名称及周代都城遗址的地理沿革、考古分期、城址叠压关系以及学术研究进展等方面的梳理,可以清晰地看到洛阳在周代历史中的重要地位以及都城发展演变的脉络。当前,考古工作正借助三维建模技术重建西周成周城的空间布局,这一举措有望揭示更多关于都城营建的细节。未来的研究方向可以进一步深入探究不同时期都城功能的转变、城市规划与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等问题,同时加强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为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都城发展提供更丰富、更准确的信息。建议进一步查阅《洛阳考古集成·夏商周卷》(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及《汉魏洛阳故城研究》(科学出版社,2000)获取系统论述,以推动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
西周建都镐京,历史上最早的中国在宝鸡,有何尊为证!
以现今教科书为准
一个很可笑的事实,吹的最厉害的西安竟然找不到遗址。天天被谩骂抹黑的洛阳遗址和信史都有。属实可笑[笑着哭][笑着哭]
商周大墓好像都在陕西,洛阳几个破泥墙还是挖机挖出来的,洛吹天天当祖宗吹来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