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末意大利的都灵卡罗阿尔伯托广场,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尼采目睹了马车夫对一匹老马的残忍虐待,这让尼采深感愤怒与无奈,他冲上前去阻止,试图通过劝说和教诲来改变马夫的行为,但均以失败告终。
他抱住马的脖子痛哭起来,这一事件让尼采深感痛苦与绝望,成为了他精神崩溃的导火索,也预示着他即将面临的精神危机。
他开始变得沉默寡言、孤僻离群,甚至出现了幻觉和妄想。
他的内心充满了痛苦与挣扎,对人类的道德、信仰和存在产生了深刻的怀疑。
之后彻底陷入了疯癫状态,他的妹妹和母亲将他接回了家中照顾。
影片通过尼采与马、马夫及马夫女儿在六天内的生活描绘两者之间的关系,展现了尼采内心世界的复杂与矛盾,同时也让我们明白了人类存在、痛苦与自由意志等哲学问题。
随着科学与理性的崛起,现代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传统道德和价值观就可能会被无情的打破,这让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这些东西。
到底,传统道德和法律界限需不需要被重新规范和定义?
不然,任其发展和消亡,到头来,社会将走向另一个可怕的极端。
《都灵之马》
影片通过独特的黑白影像和一大段长镜头的手法,日复一日的简单生活,创造出了一个压抑、沉闷的环境氛围。
电影中,父亲和女儿生活在一个被风沙、干旱和绝望笼罩的意大利乡村,这种环境的描绘强化了人物的心理状态和电影的内涵。
随着剧情的发展,我们看到了北风呼啸,尘土飞扬,雾气弥漫,大自然正在不断地恶化。
从第一天到第六天,依次是食物、灯光、水的丧失,直至最后只剩下黑暗和两个马铃薯。
这种无声的“反创世纪”结构影像与尼采的“上帝死了”的呼喊相对应,展现了一个逐渐失去生命迹象的世界。
光与水的消失预示着神的缺席,但农夫和他的女儿依然在极端困境中艰难地谋求生存。
这种结构与尼采对生命和存在的叩问和叹息的哲学思想相呼应,即世界是永恒生成变化的构成,任何一种事物的产生必然面临消亡的结局。
展现了生命的脆弱本质和在最后时刻的尊严。
这时候,尼采提出的“超人”概念就赋予了重要的作用。
它指的是一种超越传统道德和社会规范的人。
这种具有创造性和自我超越能力的个体,能够为自己设定新的价值观,而不是依赖外部的道德标准。
它鼓励人们追求卓越,挑战自我,超越平庸。
内在的驱动力,会推动个体不断追求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
电影通过剥离色彩、社会关系、食物、水和光,展示了一个逐渐走向虚无的过程。
这是导演对欧洲文化及欧洲人精神发展的深刻思考,探讨了尼采的虚无主义概念,即“最高价值的自行贬黜”。
这种态度是永恒的,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发生变化,宇宙中的一切事件会以某种方式无限循环。
这意味着生活中的每一个选择和经历都是预先都存在并反复循环的。道德观抑制了人类的创造力和生命力,所以,我们要突破这种限制,对自己的生活和选择负责,活出最真实、最有意义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