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悟空在花果山成为美猴王后,因为想到自己会死而感到悲伤,于是决定寻找长生不老的方法。
在老猴的建议下,他开始了寻找仙师的旅程。
最终,他在西牛贺洲的海外之山中遇到了樵夫,樵夫指引他找到了菩提祖师。
1、毅力。
孙悟空自打从东胜神洲傲来国的花果山水帘洞一跃而出,心中怀揣的不仅是对外面世界的无限好奇,更是对长生不老之道的深切渴望。
这一飘,便是八九年的光景,从东到西,横跨南赡部洲,风雨无阻,星辰为伴。
换做旁人,或许早被这漫长的旅途和未知的挑战吓退,寻个安逸之地,拜个名师,学些法术,图个温饱安乐便罢。
但孙悟空不同,他心中有火,眼里有光,那份对生命永恒的执着追求,让他甘愿承受漂泊之苦,只为那一线可能——学得长生不老之术。
这八九年间,孙悟空见识了人间百态,历经了风霜雨雪,每一次跌倒都让他更加坚定。
他拒绝了沿途无数诱惑,拒绝了安逸生活的召唤,坚持着自己的信念,一步步向着心中的圣地迈进。
2、隐忍。
皇天不负有心人,孙悟空在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得遇恩师菩提祖师,开启了他人生的新篇章。
他本以为能立即投身长生不老之术的学习,却不料每日与师兄们一同学习言语礼貌、讲经论道,甚至还得负责扫地、锄园、养花修树这些琐碎杂务。
六七年光阴匆匆而过,长生不老之术的影子似乎还遥不可及。
这要是换了旁人,恐怕早已心生退意,抱怨连连,认为自己是来求仙问道的,怎料却成了个杂役小工。
但孙悟空不同,他深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道理。
他没有丝毫怨言,反而将每一项杂务都做得井井有条,因为他明白,真正的修行不仅仅在于法术的修炼,更在于心性的磨砺。
在这六七年里,孙悟空学会了耐心与坚持,他的心境愈发沉稳,对长生不老之术的渴望也愈发强烈。
他深知,这一切都是菩提祖师对他的考验,是他通往长生不老之路的必经之路。
3、目标。
孙悟空在菩提祖师座下,目标清晰如炬,只为那“长生不老”之梦而来。
面对祖师提出的“术”、“流”、“静”、“动”四大旁门,他并未盲目跟风,也未被祖师那看似诱人的大道所迷惑。
孙悟空深知,自己此行非为虚名,更非为旁门左道所动,他要的,是实实在在的长生之术。
他不像其他弟子那般,师父说什么便信什么,学什么。
当菩提祖师一一介绍那些旁门左道时,孙悟空的头脑异常清醒。
他明白,这些虽能一时炫目,却非他所求。
他要的,是那能够超脱生死、永恒不朽的真道。
因此,无论祖师如何劝说,悟空始终不为所动,坚持自己的选择。
这种不讲虚的、不接受画大饼的态度,正是孙悟空与众不同的地方。
他有着自己的判断和追求,不轻易被外界所左右。
相比之下,祖师座下的其他学生,大多随波逐流,盲目听从师父的安排,却忘了自己最初的梦想和追求。
孙悟空正是凭借这份坚持和执着,最终学得了大品天仙诀、地煞七十二变、筋斗云等。
这些技能的学习时间相对较短,但由于孙悟空悟性极高,他短时间就掌握了。
4、成事心法。
在当今社会,不少老实人似乎都陷入了一个教育的“怪圈”。
他们勤勤恳恳地学习,却往往发现所学非所用,面对现实的残酷竞争,显得力不从心。
就像那些花费十多年时间,堆砌起一堆泛泛之谈的知识,最终踏入社会,却发现自己还比不上一个扭动屁股就能吸引眼球的主播赚钱快。
这不禁让人反思,我们究竟在学什么?为何学而无用?
孙悟空,这位《西游记》中的传奇人物,却为我们树立了截然不同的榜样。
他目标明确,直奔主题,从一开始就坚决拒绝那些无法让他长生不老的学问。
这种对目标的执着与清晰,正是他能够成就一番事业的关键。
反观现实,许多人在求学路上迷失了方向,盲目追求所谓的“高分”,却忽略了自身的兴趣和潜能。
结果,学了一堆看似光鲜实则无用的知识,走出校门后却发现自己与社会的实际需求格格不入。
这样的状态,又怎能与那些目标明确、行动迅速的人相抗衡?
要改变这种现状,我们需要向孙悟空学习他的成事心法。
首先,明确自己的目标,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其次,保持对目标的执着与热情,不被外界的干扰所动摇。
最后,勇于实践,不断试错,从失败中汲取经验,找到自己的优势,将它发挥到极致。
当然,这个过程并不容易。
可是别忘了,就算天赋异禀的悟空,也流浪了八九年,打杂六七年,然后修炼三年,前后二十年的时间,才有了那身通天本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