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抄完四大名著,这老头怕不是在作秀吧?”
“退休生活太闲了,找点事做呗,理解理解。”
类似的评论在网络上炸开了锅,话题中心人物是一位来自山西的退休农民张喜才。
他痴迷书法50年,并花费了八年的时间,一笔一划地用小楷抄完了四大名著。
一共152册,堆起来像小山一样高!
这个举动在网上引起了大家的讨论,有人觉得他很厉害,也有人认为他是在博眼球,浪费时间。
甚至还有一些所谓的“书法大V”公开批评张喜才得做法,认为他是在的“白费功夫”。
这个年代能有多少人能坚持八年干一件事情?为什么张喜才这个行为没被夸反被大家批评呢?
八年手抄四大名著惹争议
张喜才的行为就像一面镜子,反映出社会对老年人价值追求的复杂看法。
在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人们似乎习惯了用“有用”和“无用”来衡量一切,而张喜才的抄书行为,恰好戳中了这个敏感点。
反对这种做法的人大部分都觉得,抄书对于提升书法技艺的帮助有限,与其花费大量时间抄写小说,不如临摹名家字帖,这才是学习书法的正道。
还有一些自以为自己的书法专家的人还公开指责张喜才,觉得他这就是“白费功夫”,毫无意义!
部分网友甚至还质疑张喜才的动机,认为他是在刻意制造话题,博取关注,尤其是在家人将抄书过程拍摄上传网络后,这种质疑声更加高涨。
更多的人觉得,八年的时间确实太长了,这八年时间可以干很多更有意义的事情,而抄书不过是在“浪费生命”!
然而支持张喜才的声音同样不容忽视,他们觉得,老人的行为展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和敬意。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还有多少人能够静下心来,花8年时间去做一件看似“无用”的事情?这种坚持和毅力本身就值得敬佩。
而且张喜才的抄书行为也激发了年轻人学习书法的兴趣,对于传承传统文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一些学校,张喜才的故事被作为教材,鼓励学生们学习他的精神,传承中华文化。
这两种不同的看法,体现出了社会价值观的冲突,一边是实用主义至上,强调效率和产出;另一边则是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对个人价值的追求。
张喜才的抄书行为,恰好成为了这场价值观碰撞的焦点。
从张喜才到赵小勇
张喜才的抄书行为并非一时兴起,而是源于他对书法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执着。
他从小家境不好,只读到小学四年级就不得不辍学了,但他没有放弃学习,反而用树枝在地上练习写字。
后来他参了军,在部队里终于有机会学习和练习书法了,50年来他笔耕不辍,从未放弃对书法的追求。
退休后,张喜有了更多时间和精力练书法。
他买了好多字帖、纸和毛笔,一有空就钻进书房练字,还经常在公园里用水写字,引来路人的围观和赞赏。
家人的支持也给了他很大的鼓励。
对张喜才而言,书法不只是一个爱好,更是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他心灵的慰藉。
抄写四大名著的想法,源于一次偶然的经历,在国外旅游时,张喜看见一个外国人正在街头写书法,这让他挺震撼的。
他发现连外国人都对中国书法这么感兴趣,咱们中国人更得把传统文化传承好、发扬光大。
于是他就决定用自己的方式为弘扬中国文化贡献一份力量。
张喜才的故事也让我们想起另一位“草根艺术家”——赵小勇,他是一位进城务工的民工,他曾以临摹梵高的画作谋生。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他看到了梵高的真迹,深受震撼,最终放弃了临摹,走上了独立创作的道路。
张喜才和赵小勇的故事虽然表面上看不一样,但仔细一想,其实挺相似的。
他们都来自底层,都对艺术有着执着的追求,都经历了从模仿到创新的过程。
不同的是,赵小勇最终选择了“创新”,而张喜才则选择了“传承”,这两种选择没有高下之分,都体现了老年人追求自我价值的渴望。
张喜才通过抄写四大名著,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也丰富了自己的精神生活。
他不太在乎别人怎么评价,只想做自己喜欢的事,这本身就很有意义,而赵小勇则通过独立创作,实现了自我突破,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艺术之路。
在过去,人们常觉得老人的价值主要体现在照顾家庭和承担社会责任上。
随着社会进步,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开始追求自己的价值实现。
他们不再只是安享晚年,而是主动参与社会活动,学习新知识,发展兴趣爱好。
多元价值观下的老年生活
张喜才抄写四大名著的举动,引发了广泛的社会讨论,也折射出当下社会对老年人价值追求的包容度。
一部分人对张喜才的行为表示不解甚至嘲讽,认为这是“无用功”、“浪费时间”,体现了社会评价体系的单一性和功利性。
这种评价体系往往以经济效益、社会贡献等“看得见、摸得着”的指标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而忽略了精神追求、个人爱好等“看不见、摸不着”的因素。
在这样的体系下,张喜才花费8年时间抄写四大名著,自然会被认为是“没有意义”的。
社会上对老年人的固有看法,也让人们对他们的价值认识不足。
很多人觉得,老年人应该安享晚年、带带孙子,没必要再去追什么梦想或找什么价值。
这种想法不仅否定老年人的潜力,还限制了他们自我发展的机会。
随着社会进步和观念转变,越来越多人开始认识到老年人追求自我价值的重要性。
老年人经验丰富,对生活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他们追求自我价值,不仅可以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也可以为社会贡献智慧和经验。
例如一些退休教师、医生、工程师等,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参与社区服务、志愿活动,为社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还有一些老年人,学习新的技能,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例如绘画、书法、音乐、舞蹈等,展现了老年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这些例子说明,老年人的价值不仅在于物质方面,更重要的是在精神方面。
尊重选择,传承文化
张喜才的故事,引发了我们对老年人价值的深入思考。
他8年抄写四大名著的举动,或许在一些人看来是“毫无意义”的,但却体现了他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对个人价值的追求。
在这个追求效率和效益的时代,张喜才的故事提醒我们,人生的价值不仅仅在于物质财富的积累,更在于精神世界的丰富。
老年人追求自我价值,不仅可以充实自己的生活,也可以为社会带来积极的影响。
我们应该体谅老人的选择,支持他们的兴趣,还应该学学张喜才的坚持和精神,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而且张喜才抄的正是咱们中国文化的珍宝四大名著,里面包含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容。
张喜才用自己的方式,将这些经典作品传承下来,也让更多人有机会接触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在信息化时代,传统文化遇到了不少新问题。
如何让年轻人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还真是个需要好好想想的问题。
张喜才的故事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同时在他身上我们也看到了,不管多大年纪,不管是什么身份,每个人都有梦想,都可以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我们也应该支持每个人的选择,鼓励大家追求自己的梦想,这样每个人都能过得精彩。
希望张喜才的故事能够激励更多人,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去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去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对此,你觉得张喜才这样的做法是在浪费时间吗?
文/编辑:惠惠爱八卦
参考资料:
中国新闻网:2019-3-17《山西七旬老人耗时八年手抄四大名著》
光明网:2019-3-18《367万字152本 山西七旬老人耗时八年手抄四大名著》
比游山玩水,打麻将的强多了!
做自己喜欢的事又不影响别人、水平比那些所谓书法家好。
比唐国强刘晓庆张铁林之流要好上几十倍,朱志文更是狗屁不如别嫌我此话说的难听,但实际上就是如此 我们国内的目前这些书法爱好者基本功不扎实,喜欢搞一些花里胡哨的,自认为高人一等的实在太可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