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这篇文字,我想和你聊聊,睡觉“鬼上身”、“鬼压床”的事儿。
下面这个故事,是我从前在学习经方桂枝加附子汤的时候,看到过的。
话说有这么一个女子,年38岁,医案记载姓孙。
什么毛病呢?梦魇。说白了,就是老百姓所讲的鬼上身、鬼压床。
患者自己说,每每到了晚上睡觉的时候,睡着睡着,忽然感觉到心胸憋闷,上不来气,仿佛被什么东西压着,或者被掐住咽喉,有窒息感和濒死感。
这时候,她就会不由自主地发出呼喊和呻吟。而且,呼喊声音特别大,能把家人吵醒。
当此际,家人经常忙把她叫醒,询问缘由。患者醒来才发现,一切都是梦境。而自己身上,早已汗淋淋的,出了一身冷汗。
不过,等到了白天,此人行动基本如常。只是微微感觉到一些气短、胸闷、心悸。至于说正常工作和生活,完全不受影响。
这个现象,其实早在六年前,就出现了。只不过,当时发作不算频繁,患者还能忍受。
可是到了后来,这个问题越来越严重,甚至每隔两三天,就要发作一次。患者这时候才决定,必须就医。
到了医院,经过检查,大夫说了,你这没啥大事,顶多算是“神经官能症”。然而,经过用药,患者毫无起色。
这时候,她身边的亲友就说了,这是典型的睡觉“鬼上身”、“鬼压床”!肯定是从前去世的亲人,来找你索取什么。你呀,给烧香烧纸就好了。
对此,患者完全不相信。她决定,决定投中医治疗。
刻诊,见患者脉缓,其它并没有太大异常。
最终,医家书方一首。但见——
炮附子(先煎),桂枝,炒白芍,炙甘草,大枣,茯苓,浮小麦。
所有这些,水煎服。
结果如何?你说怪不怪:患者自从服药第一剂以后,睡觉鬼上身这个事儿,就再也没犯过。继续投用14剂,诸症悉平,身体状态良好,白天轻微的胸闷气短和乏力感,也消失了。
这就是医案的基本经过。它最初刊载于《相濡医集》。《相濡医集》的作者,是李士懋、田淑霄两位前辈。他们是杏林伉俪。李士懋曾任河北中医学院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田淑霄是河北杏林名宿,在中医妇科方面有精神造诣。
两位前辈,都已经于前些年去世了。
这里头是怎么回事呢?文老师给你解读一下。
你看,这个人的问题,在于半夜睡觉有窒息感,心胸憋闷。我们知道,这得考虑,患者的心胸出了问题。
到底是什么问题呢?
请注意,患者每次挣扎醒来以后,浑身冒汗。而且,这个汗,还是冷汗。这就考虑一个问题,是不是阳气不足。阳气不足,固摄失常,所以出汗。温煦不足,所以汗摸上去,凉凉的。
在白天,患者虽然行动尚可,但是总觉得隐隐胸闷、气短、乏力、心悸。心阳不足者,心脏缺乏工作的“动力”,当然也容易如此。
再看脉象。患者脉缓。这说明什么?是不是也考虑阳气不足,脉道鼓动无力?
嗯,这么一看,我们就知道了。患者的问题,很可能属于心阳不足啊。心阳不足,夜半时分阳气更弱,心气心血更难以为继,心神失养,于是出现了“梦魇”的现象。
这个时候怎么办?就得以滋补心阳为重。同时,还得敛汗,不能让患者半夜总这么出冷汗。否则,汗为心液,出汗越多,越容易伤及心阳啊。
咱们看看当时的医家,是怎么用方的——
炮附子(先煎),桂枝,炒白芍,炙甘草,大枣,茯苓,浮小麦。
对此,我们可以简单分析出来:炮附子和桂枝,振奋和温通心阳。白芍和浮小麦,善于养阴敛汗。大枣,养血。炙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诸药。
你看,这是不是简单而明了啊?
这个配伍,化自哪里?源于桂枝加附子汤。这是文老师今天想和你重点探讨的方子。
桂枝加附子汤,出自《伤寒论》。其组成,是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炮附子。
这个方子原本治什么呢?就是阳虚漏汗。患者最初,是外感风寒,有了表证。这个时候,医家给患者发汗解表治疗。
可是,一个没留神,发汗太过了。这样一来,汗出不止,就伤了阳气。这个时候,患者既有阳气受损的问题,也有表邪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
这可怎么办?用桂枝加附子汤。其中的桂枝汤,继续解表,调和营卫,解决未能完全驱散的表邪。同时,用附子来温阳,弥补阳气的缺失。总而言之,这就起到了扶阳解表,调和营卫的作用。
附子这个药,入心肾二经。它可以温补心阳的。桂枝呢,除了解表散寒,还能温通心阳。所以,这个方子,它也作用于心阳不足。
医案中,医家就根据这个特点,将桂枝加附子汤,巧妙运用于心阳不足、冷汗不止的患者身上。去掉生姜,以免其辛散发汗。加茯苓和浮小麦,增进宁心和敛汗之功。芍药在这里,也起到了敛汗作用。
总之,这就是临床活用桂枝加附子汤的例子。不知道,我说清楚没有。
其实,所谓的梦魇、睡觉鬼压床,这个在现实生活中不少见。人这一辈子,可能多多少少,都经历过类似的事儿。可以说,偶尔出现,并不能说明什么,无需放在心上。但是,如果长期反复这样,就得认真考虑这背后的缘由了。
医案中所讲述的,是心阳不足的问题。同样,痰热内蕴,心神不宁,会不会?肝郁气滞,心胸气机不畅,会不会?我觉得,都有可能。所以说,我们得辨证论治。
我希望有类似困扰的读者朋友,在按照所谓神经官能症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可以好好地看看中医,通过中医的四诊合参,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这样,或许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问题。
白芍不应该用
[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