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华|丝绸之旅(三)

楚言看历史 2025-04-08 02:35:34

古代丝绸之路

丝绸之旅(三)

黄河文化

丝绸之路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主要包括黄河文化、长城文化、佛学和艺术文化、民族文化等。文化与历史、自然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在自然与历史的背景下,文人墨客通过挖掘将事物提升到文化的范畴,不仅提高了事物可供人欣赏的价值,而且也为这种事物载入史册提供了便利。人们正是通过这种不断丰富的文化积累才保留下了丝绸之路和丝绸文化。丝绸文化已脱离了原来的通商文化,但她仍然深深植根于通商文化。丝绸之路也不再是简单的通商之路,而是有着丰富文化底蕴的文化之路!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黄河文化包涵着宽广的文化领域。但这不是我要探讨的主要问题。我所敬佩的是将兰州的旅游提升到黄河文化的范畴,给兰州的旅游增添了无穷的魅力,提高了兰州旅游景点的文化品位。事实上,兰州的风景名胜也确实都与黄河有关。

8月18日下午,我们参观兰州市内的四个旅游风景点。

旅游车在市区街道上行驶,我已辨不清方向。天气很好,已没有昨天下飞机时的清爽,后来才知道昨天上午这里下了一场雨。导游甚至说是我们给兰州带来的吉祥雨!主街道还算整洁卫生,零星可以看到一些新建成的高层建筑。比较引人瞩目的是一栋一栋尖顶圆柱型的房子,那是清真寺,回民朝圣的地方。当车停靠到黄河边时,我马上找到了方位:我们已到黄河南岸。昨晚的住地是在黄河北岸。

中山桥横卧在流经兰州市区的黄河上,连接南北两岸的城区。中山桥始建于1907年,是黄河上第一座钢结构大桥,因此也称为“黄河第一桥”。大桥全长230多米,宽7米多。据史料记载,大桥建成前,原址曾有座镇远浮桥,是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为军事目的修建的,成为西部和西北各省来往的要道。但由于冬天黄河结冰,浮桥难以常年使用,每年冬天都要拆桥,夏天再重建,很不方便。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夏,泰来洋行的德国商人喀佑斯到甘肃游历,与有关部门签订合同,从国外购料,建造钢铁大桥。所有材料都是由海路运来我国,在天津上陆,经铁路运到河南郑州,然后再用骆驼、大轴踏车等运到兰州。由于路途遥远,运费相当昂贵。造桥的工料总计用银16.5万两,而运费却用银14万两。大桥于1909年6月(宣统元年)竣工。

建成后的大桥以平行弦杆贝雷式钢桁架为桥体,石墩石台,共有五跨。桥面上铺两层木板,两边有扶栏,“旁便徒行,中驰舆马”。桥的两端建有牌坊,上面横匾上分别题有“三边利济”、“九曲安澜”的字样。大桥后经多次维修和改建,才变成现在的模样,并只是一座人行桥。大桥边的碑文记录了大桥的历史。中山先生曾在兰州从事革命活动,为纪念他,后来改称中山桥。这里已列入国家AAAA级旅游景点,也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座普普通通的黄河大桥却有如此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蕴涵而不能不让人叹服!

参观游览的人很多,同伴们很快就被来往的人群冲散。原来打算照张合影的愿望已不可能实现,大家都拿出各自的相机排着队在“黄河第一桥”纪念碑前留影。几位年长的同伴没带相机,我主动给他们拍照,直到他们满意为止。“黄河第一桥”伴随着同伴的身影永远留在了记忆中。

白塔公园俯看兰州市

走过中山桥就到了白塔山公园。公园能列为旅游景点一定有她独到之处。据说公园里有明清两代的建筑这是其一。其二是公园的山顶上有一圆柱型白塔。白塔建在黄河边,多少与黄河有点关联。

进入白塔山公园,导游把我们交给了公园里的专职讲解员。上山的石径分为左右两条,蜿蜒曲折,像两条盘龙,白塔的顶端呈球体状,因此也戏称“双龙戏珠”。我们从右边的石径上山。石径是人工雕凿的。石径旁的山坡上种植着许多不知名的树木。树木一棵棵相对孤立,每棵树下都有一个大坑,树坑里堆积着黄土和石头,据说是为了保持水分。树荫下没长一根草。

半坡上有座寺院正在修缮中。我们被带进临时佛堂去寻找“佛缘”。说实话,我对佛从来都是敬而远之。佛教的很多思想我也是崇尚的。我敬佛但不信佛。我们首先被带进一间小小的帐篷似的佛堂,一个小和尚在门前引领,佛堂内摆放着几条长凳,我和几个同伴在最后一排坐定。前面坐着一个大胖和尚,左手掌在胸前直立,右手敲着佛钟,面带微笑,眼睛似闭非闭,口中念念有词。我们都肃然起敬,也学着大胖和尚的模样,静静地聆听着大胖和尚“念经”,努力地想听清大胖和尚的禅语。大概是说我们都有“佛缘”吧!然后我们被依次叫进里面一间大点的佛堂。

这里坐着五个大和尚,每个和尚之间都用黄色的布帘隔断,大和尚盘膝而坐,面前摆放着一张桌子和一个凳子,桌子上放着记帐本。和尚的身边放着很多长长的香、烛。每个大和尚一次接待一个人。我走到中间一个稍微年轻一点的和尚面前坐下,他向我稍作打量就连篇述说。呵呵!不妨说说他对我的评语:从你的脸相和手相能够看出,你是一个大富大贵之人。但你的个性太直,要谨防身边的小人!最后,他说我命里缺火,要我烧高香!价格有99元、199元、299元、399元......和尚把记账本随手推给我,要我自己签单购香。

我已有多次这样的经历,婉言地谢绝了。和尚脸上露出一丝的不快。同伴中有几人“自愿”烧了“高香”。出门就醒悟,有些怨言。我们都劝导,高香也烧了,算是祈福吧!这座寺院据说是皇帝御赐。传说一位和尚云游至此,看到这里连年干旱,欲积善行德,广结佛缘,在这里大做法事,祈求天降瑞雨。上天也为他的精神所感动定时在每年的7、8、9三个月降雨以普渡众生。此事上达天庭,皇帝御赐寺院一座以彰其迹。

走上山顶,我绕着白塔虔诚地转了三圈,默默地给亲人祈福!想起一句电影台词“宝塔镇河妖!”,黄河边的白塔是不是也为镇慑黄河水妖而建?!白塔旁有一新兴的水上娱乐项目----水上行走。我顿时童心大起,忘记了疲惫。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我钻进一个大充气球中一步步走进水面,随即就摔倒在大气球里,很想行走几步却怎么也站不起来,我的几次努力都失败了!这是一项新兴的体育运动,才从国外传入,目前只在沿海城市慢慢兴起,但兰州已经有了!

黄河水车园

黄河水车园距中山桥不过十分钟的车程。水车,我在许多地方也见过,但像黄河水车园中这样大的我还是第一次见。水车建在黄河岸边,充分利用了黄河水力资源。车轮直径约15米,人站在近前显得渺小。这里建起了一套完整的水车工序流程装置。车轮将河水提升到顶点注入水槽,水槽通向磨房,用河水冲击带动石磨转动。

终于看到了羊皮筏子!一个羊皮筏一般由13只羊皮气囊制作成。羊皮筏子已不仅仅只是渡河工具,而且也是泛舟黄河、搏击漂流的旅游用具。河岸上的柳荫下摆放着几个羊皮筏。我们能近距离观察。女同伴都产生联想,不敢靠近。羊皮筏子有着悠久的历史,是黄河儿女与黄河抗争的象征。这只能在黄河上游的某些地方才能看见。我请同伴拍下我和羊皮筏子在一起的照片,以作纪念!

水车园中还有兰州的传统手工艺品销售商店----兰州葫芦雕商店。小小葫芦把大千世界尽收其中。随手拈来,“金陵十二钗”、“千里走单骑”、“三打白骨精”、“智取生辰纲”、“武松醉打蒋门神”、楼台庭阁、梅兰竹菊、名山大川、诗词赋画等等应有尽有。葫芦雕做工精致,画面栩栩如生。

黄河母亲雕塑前

“黄河母亲”雕塑静卧在一片树木花草丛中。雕塑由甘肃省著名雕塑家何鄂女士创作,北京雕塑厂于1986年4月30日雕成,整体为长6米、宽2.2米、高2.6米的花岗岩圆雕,总重约40余吨。雕塑由母亲和男婴组成构图。母亲座西向东,秀发飘拂,神态慈祥,身躯颀长匀称,曲线优美,微微含笑,抬头微曲右臂,仰卧于碧波之上,两眼凝视着正在膝盖上攀爬的裸体男童。象征着哺育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屈不饶的黄河母亲和快乐幸福、茁壮成长的华夏子孙。一幅多么温馨的母子亲情图!!这座雕塑是目前全国诸多表现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的雕塑艺术品中最漂亮的一尊,并以其精湛的工艺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荣获全国首届城市雕塑方案评比优秀奖。

兰州市区的旅游景点还很多,但我觉得这四处景点最具代表性,最能展示黄河文化的精髓。将这四处景点联系起来仔细思索不难发现:黄河儿女不仅在与黄河斗争,如建中山桥、白塔镇河;而且也在利用黄河造福人类,如修建水车。黄河儿女与黄河是一对矛盾的共存体,在斗争中达到融合与共生。“黄河母亲”雕塑正是这种融合与共生的真实写照。

结束了兰州的游程,晚上8:00,我们将乘火车前往长城文化景区--嘉峪关。我不禁回头深情地望了一眼:兰州,我还会再来看你!

作者刘建华

【作者简介】刘建华,大学本科毕业,恩施州人民银行干部。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