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砚钧秋
编辑 |砚钧秋
前言椅子没有出现之前,古人都是怎么坐的?又有什么讲究?
椅子是人类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家具,工作、学习都要用到它,很多人都疑惑,在椅子没有出现之前,古人都是怎么坐的?又有什么讲究?总不能一屁股坐在地上吧。
影视剧中,很多人发现,古人一般都是跪着的,其实那不是在跪,而是席地跪坐,弹琴时跪着,读书时跪着,吃饭时也跪着,可以说,在椅子还没有出现之前,古人都是这样过来的。
虽没有椅子,但古人有自己的专用工具,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铺陈在地上的坐具,如筵和席,另一种是高出地面的带足坐具,主要的有床、榻。
古代的坐垫“筵”是一种用竹或草制的坐垫,《诗经·大雅·行苇》记载:“或肆之筵,或授之几,”意思是说给有的年轻人陈筵,给有的人年长者又设几,这里的“筵”,就是供人居坐的筵席。
“席”也是草或竹等编织而成的坐垫,《孟子·许行》记载:“其徒数十人,捆屡织席以为食”,所织的也是坐席,上古时期,既无椅桌之类,宴饮便直接在途上席间进行。
于是在语言里,筵、席便衍生了酒宴的意义,即使高型家俱出现之后,这一用法也并未消失,“筵”“席"有相同的一面,也有不同的一面,区别就在于二者同设。
铺陈顺序或上下次第有所不同,唐人贾公彦说:“凡敷席之法,初在地者一重即谓之筵,重在上者即谓之席,”《诗经·行苇》有“肆筵设席”之句,说的就是这一特征。
可见席特指铺在筵上的坐垫,看似功能一样,但两者却不是同一种东西,尤其是高型坐具被广泛使用之后,凡是睡卧用的,都不称筵而称席。
“床”这种家具由来已久,从殷代甲骨文的字形来考察,其形作州,可见是有足而高出地面的,值得注意的是,床并不单用于寝卧,而是还可供人居坐的。
《诗经·小雅·斯干》:“乃生男子,载寝之床”,是用以睡觉,《孟子·万章上》说舜的弟弟象来到舜的住处,见“舜在床琴”,在床弹琴,无疑是坐着的。
不过,坐床在礼宾场合似不宜,《史记·郦食其传》载沛公慢待哪生,即写了“邸生人谒沛公,公方踞床”这一细节来表现。
因此南唐徐供说:“至于恭坐则席也,到了东汉时期,这种规矩已经不太严重,所以,《孔雀东南飞》中有:“媒人下床去,诺诺复尔尔,”主宾相见,就坐床而非席了。
“榻”“榻”也是坐具,例如:《孔雀东南飞》:“移我琉璃,坐置前窗下,"榻形长方、上平有足,高不足一尺,其大者可坐数人,称连榻;小者仅坐-人,即叫独榻,坐连榻者位卑,处独榻则尊。
若特设专用,那便是十分优厚的礼遇了,所以,王勃《滕王阁序》言“徐孺下陈莓之榻”,便被视为礼贤下土的佳话。
榻的来历并没有详细的记载,只有明代人在书中记载:“榻是由姜太公制作的,”最早记录有榻出现在东汉末年,所以,即使东汉末年不是榻产生的时期,也应该是它比较风靡的时期。
到了魏晋时期,不论是小榻还是大榻,都非常常见,这个时候,跪坐仍旧是非常端庄有礼的一种坐姿,但这毕竟是那些有身份的人来说的,对于底层老百姓来说,哪有那么多的事,吃饱饭都是奢望,还管什么坐姿规不规矩。
于是“垂足而坐”也渐渐风行在民间,这种坐法原本是在北方少数民族间流传的,当时鲜卑族乘坐羊车出行,车上不用帷幔,他们直接坐在上面,脚垂到车辕上。
这种坐姿对家具的要求就高了起来,你总的要有伸腿的空间吧,于是,出现了筌蹄、胡床这类高型家具。
在那些士大夫的眼里,这种垂足坐的坐姿就是粗鄙,是下等人的象征,到了唐朝以后,这种情况就变了,唐德社会风气十分开放,在文化上兼收并蓄,这一点在家具上也有所体现。
唐朝人们的观念越来越开放,坐姿也更加多样化,家具兼具高矮,无论是跪坐、盘腿坐还是垂足坐,都非常适合。
榻也就因为它的轻便和无遮无碍成为了各个阶层的宠儿,文人、贵族甚至是僧侣都喜欢它,它既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又是诗歌中经常出现的物象。
到了宋代,古人经常会用到“一榻”这个词,这说明,他们在用榻时更加潇洒自如,比前人更加随意。
桌椅与跪想必坐的时候也更为随意,由于,那时候桌椅这种较高的坐具已经很流行了,所以,“垂足而坐”已经成为了一种比较被人广泛认可的主流坐姿,随着高坐的推广,以前的榻渐渐被板凳椅子取代,更多的是作为一种卧具而存在。
古代的坐具,还有一种重要的东西--几,“几”是置于座位边供人依凭的器具,其形约如现在的矮板凳,可置座前搁置食物、琴瑟、书籍等。
也可放在左右供人凭靠,按照周代的礼典所说,一般人几设于左,只有天子才能左右同设凭几,如果坐的不是筵席,而为床榻,“几”的高度自然要增加,较高的几就形似小桌子了,归有光《项脊轩志》”(吾妻)或凭几学书”,当即此类。
据文籍记载,其实早在唐代时就已经有椅子,文字写作“倚”,只是没有广泛传播,到宋朝后使用开来了。
古人的席地跪坐可不是让你随随便便的坐,其中的讲究一点也不少,特有的坐具,形成了相应的居坐方式,“坐”式呈跪状,而以臀着脚跟,《鸿门宴》:“项王、项伯东向坐,沛公北向坐,”此于席上饮宴,坐即取此式。
“跪”,两膝着地,大腿直起为跪,如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相如前进击,因跪请秦王。”
“跟”姿式与跪同,《史记·鸿门宴》:“项王按剑而跟,曰:“客何为者?”也就是跪。
那么,坐、跪、既是否有分别呢?有的,主要的差异就在于称说的范围有广狭的不同,“坐”既可言臀着脚跟,也可仅指跪着,跪、跷则不包含坐的前一姿态。
跪和跪也有差别,跪既可言仅耸身之式,也可指跪而俯身,“跪”却只用以由坐而将立的过渡姿式,即只指耸身之跪,因其由坐(臀着脚跟)而直股(大腿)耸身,体形变长。
所以,“熙又名“长跪”,清人段玉裁说:“系于拜日跪,不系于拜日跷,”也说明了这一差别。
结论从“席地而坐”到“垂足而坐”的转变,古人用了将近800年的历史,古代的坐礼也在不断流失,虽然中国人一直到清朝仍然有跪坐。
但现在的中国社会,几乎已经消失了,不得不说,椅子在中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后世也产生深远影响。
人类解放了双腿,不用再跪坐,也不用担心会像隔壁那样成“罗圈腿”,如今椅子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家具,也算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