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将过去4个月,敢不敢逼自己在剩下的时间,读完这15本书?

鼠博士文史 2025-04-26 19:48:50
文 | 有书京介

作家毕淑敏曾说:

“优秀的阅读是有力量的。因为在阅读的时候,你不是一个人,而是和古今中外的先驱者们并行。”

每本书都是一扇崭新的门。

门外有崭新的世界,是肉身无法到达的地方。

何其有幸,我们能在书籍里窥视万物,目睹千年文明。

2025年已经过了四分之一,不妨读一读这15本文学经典。

为自己丰富头脑,滋养心灵,窥探人性的本质,体验人类文化的精粹。

01《我与地坛》

作者:史铁生

豆瓣:9.3分

如果觉得人生很难,一定要读一读这本《我与地坛》。

作者史铁生曾是清华附中学霸,擅长80米跨栏。

当年,他年轻有活力,强壮到能抱起一头小牛犊。

1969年,他去延安一带插队。

3年后却意外因为脊柱上长了肿瘤,导致双腿瘫痪。

接着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

这对一个朝气蓬勃的青年来说,无疑是提前为肉身上了枷锁,投入监狱。

他的怒吼与咆哮,没有让双腿恢复生机。

时间的流逝,让痛苦化作感悟与思路。

他写下散文《我与地坛》,记录了自己的矛盾和纠结,鼓励了无数的人。

他用文字告诉每一个读者:

命运可以摧残肉体,但杀不死灵魂。

学会与生活和解,才会找到自己的人生答案。

02《瓦尔登湖》

作者:亨利·戴维·梭罗

豆瓣:8.4分

1845年,美国作家梭罗曾孤身来到瓦尔登湖畔,在身边人诧异的目光中,开启一场追索心灵的实验。

两年来,他离群索居,自给自足。

只与生活最为本质的事物接触,拨开所有令人烦恼的困惑与焦虑。

同时,他也完成了最宝贵的自然实验,并以这段经历写出了一部传世之作《瓦尔登湖》。

人总是要摒弃繁杂,向内沉淀。

从独处中获得成长,拥抱最为本质的纯粹事物,是一个人独到的成熟。

03《围城》

作者:钱锺书

豆瓣:9.3分

演员陈道明曾跟钱锺书聊过3次天。

陈道明说在学问面前,自己显得特别可怜。

在他的家里可以闻到书香,可以享受安静。

《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当年明月对《围城》赞不绝口:

“自己的书一年能卖200万册,但顶多也就卖个50年。

钱老的《围城》一年卖1万本,但能够卖200年。”

主角方鸿渐屡次爱而不得,几段感情坎坷蒙尘。

后来,他才深刻理解婚姻的琐碎。

婚前的伴侣相敬如宾,婚后却也在柴米油盐中暴露缺点,变成了另一个人。

这世上没有完美的婚姻,也没有完美的伴侣。

“结婚无需太伟大的爱情,彼此不讨厌已经够结婚的资本了。”

生活是一个围城,求爱,求学,求职,是人生的必修课。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自己选择的结果。

04《飘》

作者:玛格丽特·米切尔

豆瓣:9.3分

故事发生在1861年美国南北战争前夕。

生活在南方的少女郝思嘉,从小深受南方文化传统的熏陶,可在她的血液里却流淌着野性的叛逆因素。

随着战火的蔓廷和生活环境的恶化,郝思嘉的叛逆个性越来越丰满,越鲜明。

在一系列的的挫折中她改造了自我,改变了个人甚至整个家族的命运,成为时代时势造就的新女性的形象。

她勇于追寻爱情,也可以在商界游刃有余。

不被生活摆布,也无需为命运妥协。

她能够突破束缚,是因为她深深明白一个道理:

有谋生的能力,就不用为钱出卖自己,也无需被钱左右婚姻。

05《人生海海》

作者:麦家

豆瓣:8.1分

2011年9月,麦家父亲去世。

一向高产的他停笔3年,选择慢下来。

他渐渐发现,自己对父亲长达23年的怨恨已逐渐稀释。

他回忆起童年、故乡,破译了人性的密码,对人生有了新的领悟。

于是,他执笔写下了这本《人生海海》。

故事里的上校,是全村最出奇古怪的人:

他当过国民党军队的上校,是革命群众要斗争的对象。

但大家一边斗争他,一边又巴结讨好他,家里出什么事都去找他拿主意;

他向来不出工,不干农活,天天空在家里看报纸,嗑瓜子,可日子过得比谁家都舒坦。

还像养孩子一样养着一对猫,宝贝得不得了。

《人生海海》讲述了一个人在时代中穿行缠斗的一生。

离奇的故事里藏着让人叹息的人生况味。

既有日常滋生的残酷,也有时间带来的仁慈。

罗翔老师读过此书后,在飞机上泪流满面。

他感慨:

“一个普通人,能做的事情其实很少。

只能做点滴的事情,只能像上校一样影响身边人。”

人无法做伟大的事情,只能心怀伟大的爱,做细微之事。

人生海海,潮落之后是潮起。

敢死不叫勇气,活着才需要勇气。

06《霍乱时期的爱情》

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

豆瓣:9.0分

继《百年孤独》之后,马尔克斯的另一部文学巨著。

关于这本书的创作,马尔克斯在一次采访中说:

“人类就和他所在的拉丁美洲一样,总是与孤独相伴。而爱情,正是对抗孤独的解药。”

主人公阿里萨对女主菲尔米纳一见钟情。

两人有过短暂的感情,但菲尔米娜架不住父母的叨扰。

她终究是抛弃了这个穷小子,转而嫁给了拥有身份和地位的医生。

菲尔米娜的婚姻在世俗看来,是成功的。

但她深知:

她与丈夫之间并没有爱情,他只是看上了自己的美貌。

两人就像无话不谈的陌生人,中间隔着一堵墙。

菲尔米娜时常坐在窗边思索,如果当初选择了阿里萨,现在会不会更加幸福?

51年来,阿里萨不断地与其他女人上床,他也在苦苦等待菲尔米娜的回眸与温存……

有读者说:

“这是一本关于爱情的百科全书。”

也有读者说:

“这本书不是为了歌颂爱情,而是为了呈现人生。

爱情只是杂乱而繁茂的生命之树上,温情脉脉的一缕夕阳。”

马尔克斯到底想表达什么?

只有你读过书后,才能知道。

正如会有人告诉你:

“婚姻最重要的是稳定。”

也有人会给予否定:

“婚姻必须与爱情绑定。”

婚姻最重要的是什么?

只有你亲自体验过,才能得到答案。

07《生死疲劳》

作者:莫言

豆瓣:9.0分

仅用43天,莫言就创作出了这部50万字的文学巨著。

莫言说:

“假如我能有两本书得以流传,《生死疲劳》肯定是其中之一。

诺贝尔奖的评委因为读完了《生死疲劳》,才把这个奖项授给了我。”

五十年间西门闹经历六次转世。

一世为驴,二世为牛,三世为猪,四世为狗,五世为猴,最终降生为人。

在这六世里,他目睹蓝脸一家三代经历人生的生死疲劳。

有看过的读者感慨:

“死去的人难再活,活着的人还要活下去。

哭着是活,笑着也是活。”

五次轮回,揭示了一个农村家族,半个世纪的悲欢离合与兴衰演变。

1985年,莫言第一次读到了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作者),直拍大腿:原来小说还可以这样写。

几十年来,两人从未谋面,却胜似神交。

莫言深受他的影响,也在试图逃离他对自己风格的渗透。

《生死疲劳》的问世,让人们明白:

马尔克斯的作品,是一片土壤。

莫言已经冲破枷锁,孕育了自己的乡土特色。

08《长日将尽》

作者:石黑一雄

豆瓣:8.9分

1956年,一位在英国做了大半辈子的管家史蒂文斯,驾车游历英国。

在他的口述中,记忆里的人生篇章,一幕幕向读者展现。

因为过于追求职业上的完美,他错过了父亲临终前的最后一面,又与生命中的真爱分道扬镳。

而他衷心侍奉的前主人,一心为欧洲稳定的秩序呕心沥血,却到头来,只是纳粹德国手中的一枚棋子。

以至于,史蒂文斯始终不敢与别人介绍自己的职业经历。

与旧友分别后,他终于对生活有了新的顿悟。

在昏昏暮年,他享受着静谧的时光,细细体会长日将尽的美好与遗憾……

本书一经发布,就获得了英语小说界最高奖项“布克奖”。

1993年被翻拍成电影《告别有情天》,豆瓣评分高达8.3分。

2017年,作者石黑一雄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其作品逐渐被广为流传。

在译后记中,石黑一雄表达了自己写这部作品的初衷:

“一个人是如何为了成就事业,而荒废了人生;

又是如何在个人的层面上,蹉跎了一辈子的。”

作者借书中的一位老人之口说道:

“夜晚,是一天中最美好的部分。

你干完了白天的工作,现在能够双腿搁平来休息了,而且要享受人生。”

当某件事情成了锁链,挣脱出去开辟一条新的人生,也不乏是一个好的选择。

人,说到底,是习惯的奴隶。

那些触手可得,却故意视而不见的东西,是弥足珍贵的。

人生最不应该亏欠的,其实就是自己。

09《十八岁出门远行》

作者:余华

豆瓣:8.6分

本书是余华的成名作,被认为是余华整个创作生涯的原点。

小说以一个精巧的寓言,呈现了年轻人初入社会的普遍状态。

余华写出了外在世界的不可理喻,它充满背叛、荒谬和残酷,但只要有健全暖和的内在世界,就能在这个世界里找到归宿,给人以积极的力量。

余华说:

“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把心掏出来,自己缝缝补补,然后睡一觉醒来又是信心百倍。

无人问津也好,技不如人也罢,你都要试着静下来,自己该干什么干什么,而不是让烦躁和焦虑毁掉你本不多的热情和定力。

心可以睡,手不能停。

在崩溃中继续前行,才是一个成年人的修养。”

背不下来的书有人背;

做不完的题有人做完。

愿意拖到明天做的事情,总有人今天就努力。

有人拥有你理想的人生,是因为他们把该吃的苦都吃了。

10《愤怒的葡萄》

作者:约翰·斯坦贝克

豆瓣:9.1分

这是一部美国农民的血泪史。

本书以1929年至1933年的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作为背景。

股灾、经济萧条,工人失业……

成千上万的人背井离乡,寻找出路。

青年乔德因酒后自卫杀人被判刑。

刑满释放后,沙尘暴毁了他赖以生存的土地。

乔德一家人装上所有家当,前往无数人向往的加利福尼亚。

听说那里有无尽的水源,肥沃的土地,晶莹的硕果。

但这趟生存的苦旅,却伴随着无数烦恼与哀愁……

苦难,对于全世界的穷人来说,各有各的不幸。

我们曾在学校的课本里学过:

经济萧条时期,农场主会把成吨的牛奶倒掉,将堆积如山的水果与面包烧掉。

他们不肯将剩余的产品送给饥肠辘辘的穷人,只是为了维持一个市场稳定的价格。

市场上需要1000名工人,但资本家会公开找来5000人,这是为何?

因为这样就可以压低每一名工人的价格。

如果你觉得不公平,选择抗议,那对不起。

总有人会为了一口饭吃,甘愿忍受微薄的薪资。

有读者说:

“这本书给人带来一种不切实的钝痛,好像膝盖被用力撞了一下,而后淤青和红肿浮现出来弥久不散。”

我们为什么要阅读苦难?

因为可以学会包容、理解和同情。

11《额尔古纳河右岸》

作者:迟子建

豆瓣:9.0分

作家王树增曾说,当年在北师大作家班同学时期,莫言和迟子建是两位最勤奋的作家。

他们每天就是大量读书、写作,迟子建每天能写一万字。

天赋加上不懈的努力,为这部作品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本书被称为中国版的《百年孤独》,荣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一部描写鄂温克人生存现状及百年沧桑的长篇小说。

展示了弱小民族在严酷的自然环境和现代文明的挤压下的顽强生命力和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以及丰富多彩的民族性格和风情。

大大小小的河流,是巨人身上纵横交错的血管。

众多的山峦构成它的骨骼。

那里,就是大兴安岭。

12《小王子》

作者:圣埃克苏佩里

豆瓣:9.1分

小王子告别了自己的故乡,寻访其他星球。

他遇到了各种奇怪的人:

目空一切的国王、爱慕虚荣的绅士、酗酒成性的酒鬼、唯利是图的商人、墨守成规的点灯人、足不出户的地理学家……

他不理解:

为什么大人们为了追逐权力、金钱和事业,失去了对生活的感知和心灵的审视。

仿佛一个人只要一事无成,没有活成别人期待的模样,人生就是失败的。

而为了成为别人期待中的自己,大人们开始蜕变,逐渐成为了自己年幼时讨厌的模样。

好多人都没能逃出这个规律,他们已完全失去童年的纯真与热情。

作者圣埃克絮佩里在献辞中说:

这本书是献给长成了大人的从前那个孩子。

故事中表现出的讽刺与幻想,真情与哲理,令无数成年人喜,使之成为法国乃至世界上最为著名的一部童话小说。

13《棋王》

作者:阿城

豆瓣:9.1分

一个棋呆子,到处找人对弈,直到遇见一位隐世高手。

两人相约路边下盲棋,隐士见他天赋极高,送他一本高深棋谱。

后来,棋呆子下山当知青,战胜了无数高手,换来与象棋大赛前三名一决高下的机会。

在上千人的见证下,他以一敌九,渐入化境,最终封神。

有读者评价阿城的文字:

太过神奇,仿佛是一个活的时空。

汪曾祺评价文中的遣词造句,极其精妙,自叹不如。

莫言也对此书佩服得五体投地。

简单朴实的文字,竟能勾勒出不朽的灵魂。

这不仅是关于下棋的故事,更是对技艺和人性的探寻。

14《战争与和平》

作者:列夫·托尔斯泰

豆瓣:9.4分

描写1812年俄法战争的全过程。

以当时四大贵族家庭的人物活动为线索,反映了1805至1820年间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以及各阶层的现实生活。

列夫·托尔斯泰抨击了那些谈吐优雅,但漠视祖国命运的贵族,歌颂了青年一代在战争中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

这部史诗般的鸿篇巨制,反映了俄国社会的一个时代,也对世界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15《一句顶一万句》

作者:刘震云

豆瓣:9.0分

故事简单凝练,小说的前半部写的是过去:

孤独无助的吴摩西失去唯一能够“说得上话”的养女,为了寻找,走出延津。

小说的后半部写的是现在:

吴摩西养女的儿子牛爱国,同样为了摆脱孤独寻找“说得上话”的朋友,走向延津。

一走一来,延宕百年。

书里尽是普通人的故事,每一个在琐碎生活里消磨得生命,都与孤独共处。

能遇到一个懂你灵魂的人,来之不易。

正应了那句“世上的人遍地都是,说得着的人千里难寻”。

中国人的人情世故,都包含在书里了。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