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系”又一爆款来袭,1小时大定2万!“三剑客”开始围剿BBA

树科技 2025-04-16 22:36:34

往前追溯个十年,中国汽车市场长期被国外品牌、合资车掌控。尤其是在豪华车市场,几乎看不到国产汽车品牌的身影。

一时之间,中国汽车品牌难以打造出被中国消费者认可的高端汽车成了铁律,而外来的车企会造车成了事实,BBA等一众豪车品牌长期垄断中国市场。

然而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崛起,这一铁律被完全打破了……

2024年,赛力斯的问界M9上市,当年交付15万辆。

上个月,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董事长、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董事长余承东在微博发文称,鸿蒙智行问界M9连续11个月蝉联50万级销量冠军!

“再不努力以后只能开BBA(奔驰、宝马、奥迪)”……

当中国汽车品牌强势冲击之下,拥有百年汽车历史的奔驰、宝马,一度在中国市场形成垄断效应的奥迪,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即便BBA在一定程度上选择了避其锋芒,降价保量,但中国汽车品牌也在拓展自己的版图,完善自己的“豪车”矩阵。

4月16日,问界M8上市。

售价35.98万元-44.98万元,8分钟大定8千台,1小时大定2万台。

至此,仅问界三款车型已经完成了从30万-50万以上的赛道全覆盖,且表现都相当不错。

30万赛道有问界M7,战绩2024年累计交付新车19.7辆,荣获2024年新势力车型年度销冠,创中国新能源豪华品牌新纪录。

50万赛道以上有问界M9,2024年战绩前面提到了,2025年问界M9上市仅27天便斩获4万台大定订单。

40万赛道就是问界M8了……

也就是说仅一个问界,就完成了SUV豪车赛道的“三剑客”。

2025年初,奔驰、宝马、奥迪三大传统豪华品牌先后公布了2024年全球销量数据。

其中,奔驰乘用车在中国的汽车销量同比下降7%至68.36万辆;

宝马在中国全年销量71.45万辆,同比下降13.4%;

奥迪在中国市场2024年的销量为64.9万辆,下降了10.9%;

而正是因为以问界等车型为代表的中国高端新能源品牌快速发展,促进本土乘用车新能源汽车在豪车市场占比大幅增加。

这里就出现一个问题,中国汽车品牌的崛起会不会彻底杀死BBA?

答案是否定的。

以问界M8为例。

上市的问界M8,冲击的范围包括BBA等一众海外汽车品牌的车型,但受冲击最大或者说受影响最大的还是本土汽车品牌。

比如理想。

据“车fans”之前的数据,问界M8实际进店客户中,有30%对比问界M9,30%对比理想L9,其他还包括理想L8、腾势N9、奔驰GLC等。

无论是自主品牌互相竞争,还是与BBA的虎口夺食,中国豪华汽车市场都正在迎来洗牌关键时刻。

在这个前提下,咱们再看三个话题。

话题一。

前几天,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朱西产教授在某个栏目中提到,3年内的车市淘汰赛(蔚小理)一家都剩不下,最后能够独立存在的概率等于零,要尽快兼并重组合作。

朱西产称,年产量干不到200万辆的车企估计都活不下去,体量太小,研发费用过高,需要用各种方式去合作合资。

很多人认为朱教授的话过于危言耸听,认为至少理想或者小鹏或者蔚来其中一家或两家能够活下去。

咱们别急着下结论,再往下看。

话题二。

3月底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5)上。博世智能驾控系统中国区总裁吴永桥表示,“三年之内,8万—15万标配的中阶智驾,80—150TOPS,主机厂一定会放弃全栈自研”。

他给出的理由是,“数据闭环和工具链,每年投几个亿甚至数十亿,像博世去年在这块整个智驾投了接近20亿左右,非常耗费巨资。如果成为标配之后,主机厂再养一两千人的AI人才团队其实成本非常巨大”。

吴永桥同时认为,高阶智驾方面,供应链可能没法满足主机厂的需求,比如用户体验、售后服务,这些需要主机厂来完成。而中阶智驾在未来一定不是灵魂,而是汽车的标配。

如理想一般的造车新势力们,能否承担每年如“烧钱”一般的投资呢?

再往下看。

话题三。

两年前,起亚中国首席运营官杨洪海曾语出惊人的表示:“起亚今年一季度全球挣了21亿美金,贴得起中国市场,你本土企业有这些资金实力玩?你先烧死了,我后面再等着进来抢市场也可以。”

三个话题综合来看,是不是惊人的话语、结论也就没那么惊人了。

2024年,理想汽车全年实现营收1445亿元,同比增长16.6%。然而净利润为80亿元,同比下滑31.9%

也就是说,在新势力中表现最好的理想,其实也没有那么好。

理想汽车在2024年,甚至当下依然处于增收不增利的局面。

相较于BBA这些传统车企,中国造车新势力们有优势,但其实并没有那么明显,甚至容错率更低。

宝马、奔驰、奥迪可以在一两款车的决策上出现问题,然而造车新势力甚至都要提防同行的一两款车型上市。

问界M7出现之后,理想销量出现大波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在汽车行业依然适用,更何况BBA等一众海外汽车品牌只是在中国的汽车市场受到了暂时的冲击,全球范围内甚至出现了同比增长。

仅以中国汽车市场而言,洗牌已经进入了最后的阶段。

中国汽车品牌虽然已经撕开BBA的垄断铁幕,但能否彻底终结其统治地位,取决于技术突破速度、全球化能力与生态构建深度。

然而在解决BBA之前,中国汽车厂商也会率先倒下一大批。

没错——这场汽车战争,才刚刚开始。

0 阅读:2

树科技

简介:解析最新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