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后亲述回乡见闻,“叶落归根”已不太现实。

心动放映室 2025-04-03 15:02:57

每当我和朋友们聊起退休后的日子时,总有人提到回老家养老。

一位朋友曾经信誓旦旦地说:“我退休后一定要回老家,毕竟‘叶落归根’。”这句话让我久久不能忘怀。

毕竟,我自己就是一个从老家离开多年的游子。

当我真正回到老家后,才发现“叶落归根”已经离我们这一代人越来越远了。

故乡的美好记忆:童年的回味与乡愁

我出生在1963年,一个位于陕南偏远的小村子,名叫清水。

小时候,我们家住在离镇子几十公里的半山腰上,交通极其不便。

对我来说,故乡的一草一木都是充满回忆的。

那里的青山绿水、袅袅炊烟,还有赤脚奔跑的伙伴,都是我的美好记忆。

小时候,外婆的慈爱总是伴随着一把香喷喷的炒豆豆,那是我最喜欢的零食。

村子里简单的生活、暖暖的亲情,一直深埋在我的心底,这些回忆构成了我关于“家”的最初印象。

城市生活的变迁:从农村娃到省城教师

我自小爱读书,也许是命中注定的缘分,让我一路读书,成为家中的骄傲。

高中毕业之后,我顺利考上了省城的师范学校,成了我们村第一个大学生。

对一个农村娃来说,这是命运的巨大转折。

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省城的一所重点中学教数学,还在省城成家立业,过上了稳定的生活。

这一切让我觉得,自己终于有了立足之地,不再是那个山沟沟里的穷孩子了。

时间飞快,一晃三四十年,我从青春走到了白发。

回乡养老的现实挑战:医疗、社交与人情

2014年3月11日,我正式退休了。

没了工作,生活突然变得空荡荡的。

想起自己一直对家乡的向往,我决定和老伴儿回去住半年,看看是否适合养老。

然而现实很快给了我当头一棒。

老伴一直生活在关中平原,回到山区后,她很不适应。

气温变化大,她总是感冒。

村里医术不如城里,加上医药条件有限,经常处理不当,甚至用激素药,我们很担心她的健康。

更让人心寒的是,曾经熟悉的老朋友大多不在了。

村里的老人们逐渐去世,同龄人搬走的搬走,移居的移居。

每天面对的都是陌生面孔,那份人情味、乡情已不复存在。

我深刻体会到贺知章的诗句:“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种融不进去的感觉,让我们变得孤独。

在村子里,红白喜事特别多。

以前我在城里,不用操心这些。

现在回去,必须随礼,什么生日酒、搬迁酒,样样不少。

村里还特别讲面子,随礼标准一个比一个高,搞得我们很吃力。

时间长了,钱包难以负担。

故乡思念中的现实考量:叶落归根是否适合

回去住了两个月后,我和老伴决定返回省城。

老家的亲人们各有各的生活,我们也找不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故乡,真的只适合怀念,不适合作为养老的地方。

回到省城后,我常常思考,为什么“叶落归根”的想法会和现实差距如此之大。

其实,故乡在我们的记忆里,是那个温情脉脉的童年,是父母在时的家。

而当年少时光不再,亲人渐行渐远,故乡也变成了另一种模样。

这一路下来,我更加清晰地感受到,我们这一代人,不再适合回到那个旧时的家。

晚年的生活,最重要的是便利和心情愉悦。

可能我们更适合在城市里,享受退休后的生活,偶尔回到故乡寻一份记忆,而不是长住。

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珍惜每一天,和老伴一起找寻新的乐趣。

城市和乡村,本就各有各的美好。

我们要做的,是在不同的阶段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心安即是家,一切随缘。

全文以朴实的语言,结合个人真实经历,讲述了一个60后对回乡养老的真实思考,通过具体细节和场景还原,引发读者共鸣和思考。

文章自然流畅,贴近生活,读来如同朋友间的闲聊,情感真挚,文字有温度,既有对故乡的怀念,也有对现实的清醒认识。

0 阅读:29

心动放映室

简介:在这里,诉说情感,拥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