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始皇统一六国期间,蒙恬是一名猛将,立下赫赫战功。他手握兵权,却始终对秦始皇忠心耿耿。
然而,他被赵高和胡亥篡改的遗诏所骗,自杀身亡,令人唏嘘不已。
他临死前留下了两句话,曹操每每读来都推崇至极。
蒙恬说了什么呢?曹操为何如此推崇?
蒙恬出生于武将世家,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他渴望做一个大将军。
他闻鸡起舞,每日刻苦锻炼身体,学习武艺。晚上累了便在灯下苦读兵书。
在跟随家中长辈学习的日子,蒙恬挥洒汗水,磨练心智。蒙恬认为:身为武将,只需要听从皇帝命令就好。
在九岁的时候,蒙恬便随着自己的父亲一同出征。虽然没有亲身上阵,但是看到两军对战的画面,蒙恬的内心有些恐惧,但更多的是热血沸腾。
当时,蒙恬的父亲经常在军帐中商量战事。蒙恬站在一旁,仔细听着。他只比沙盘高出一些,垫着脚才能看到整张沙盘,脑中尽力分析局势。
蒙恬有时会为其出谋划策。当时,那些老将并没有当回事。
可是,蒙恬的父亲仔细考虑之后,选择了他的策略。没想到最后获胜,大家对蒙恬赞叹不已。
十五岁那年,军营中遭遇变故。敌军接近军营,带领了一支队伍进行奇袭,试图扰乱秦军军心。
蒙恬临危不乱,主动请命,向将领求了一支精锐骑兵。他打听好敌军的位置之后便带队杀去,利用地形优势围堵敌军,最终将其完全剿灭。
在这场战争中,蒙恬的战绩和战术是其次。那种勇气和临危不乱的气度,却给将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秦始皇二十二年,蒙恬领命,率军攻打楚国。这场战争成为了蒙恬的成名之战。在战场上,蒙恬深刻分析战场局势,决定分兵两路。
蒙恬的大军率先取得初步胜利,另一支军队并未建功。
这时,蒙恬收到情报,说是楚国都城守备力量空虚,可趁此攻打。
可是蒙恬并未选择如此。他考虑到自己的军队刚战斗完,若是此时急忙赶去楚国都城,将士疲惫之下,就算胜利了,恐怕也会损失惨重。
蒙恬不愿意为了自己的功劳,造成无谓的牺牲。他认为,两支军队同属于秦军,只要秦军最终取得胜利,功劳在不在自己身上没有那么重要。
因此,蒙恬出于大局考虑,决定将这个情报送到另外一位将领手中。果然,友军大破楚国都城,立下大功,得到秦始皇的褒奖。
后来,蒙恬稳扎稳打,取得了多场战争的胜利。最终,蒙恬被封为将军,又升为内史,位高权重。
六国统一之后,雄才大略的秦始皇,将目光看向了北方的匈奴人。匈奴时常骚扰我国北方边境,使得边境地区鸡犬不宁。他派蒙恬带领大军抵御匈奴。
蒙恬深知游牧民族擅长骑兵,机动性强,在平坦地形来去自如。因此他采取攻守兼备的策略,率领大军将匈奴人赶跑,之后修筑长城,将各段长城连接。
此后,蒙恬大军威震匈奴不敢南下作乱。秦始皇很是高兴,极为宠信蒙恬。
不遭人妒是庸才,蒙恬受到如此器重,自然引来了小人的忌妒。这个人便是赵高。赵高此人精明强干,擅长察言观色,在宫中左右逢源。
他当时精通法律,秦始皇命他教导胡亥学习律法。
可是,赵高为了官位亨通,并没有尽到教导职责,反而阿谀奉承,巴结胡亥。
他在此过程中,向上欺瞒秦始皇,向下诱骗胡亥。每当秦始皇检查功课时,赵高便将提前准备好的答案交给胡亥,现场断案时也会给胡亥偷偷打手势。
因此,赵高得到了胡亥的青睐,他在朝中的地位也水涨船高。
回想起自己卑贱时被人羞辱的画面,赵高决定展开报复。
他暗中勾结官员,对于那些曾经欺负过他、位高权重的的人,进行打压排挤;人微言轻的,则利用司法手段,捏造证据,将其打入大牢。
但是,纸包不住火。这件事情被御史发现了,上奏给了秦始皇。蒙恬治法严谨、公正无私,依照律法,主张斩了赵高。
但秦始皇觉得赵高此人能力不错,加上胡亥求情,最终并未斩杀赵高。赵高在此事之后怀恨在心,一直想要报复蒙恬。
可在当时,不仅蒙恬自己是大将军,而且他的弟弟蒙毅在朝为官,深受秦始皇信赖,地位比赵高要高。这使赵高不敢轻举妄动,只能蛰伏起来寻找机会。
多年后,秦始皇病重,赵高抓住机会。
秦始皇去世之时,蒙毅在名山大川祈福,蒙恬则在外领兵,镇守匈奴。彼时,身边权力最大的便是赵高和李斯。
赵高深知,秦始皇死去,公子扶苏必定继位。自己深受扶苏不喜,再加上蒙恬、蒙毅二人,到时候定当性命不保。若想活命,必须设法将胡亥送上皇帝宝座。
因此,赵高联合胡亥,商量谋逆之事。之后他找到李斯,篡改遗诏,并且赐死扶苏与蒙恬。最终,扶苏自尽,胡亥登上皇位。
蒙恬当时身处边境,接到命令后大惊。他不知道自己犯了何罪,也不知道秦始皇为何要赐死自己。因此,他请求使者,让自己回到朝堂询问原因。
赵高想要找出蒙恬的罪证,却发现蒙恬干干净净。又想到蒙恬手握重兵,若是编造罪证,使蒙恬起了疑心,杀回都城,便大事不妙。
因此他怂恿胡亥杀了蒙毅,理由便是蒙毅不服胡亥继位,口出谋逆之言。并且以此为借口,连坐蒙恬。
蒙恬心中有所怀疑,但是他忠心耿耿,选择了听从命令。他为自己倒满了一杯毒酒,喝下去自尽了。
临死前说道:蒙家三代效忠,如今却落得如此下场。我虽有大军,但为了忠义,绝对不会背叛始皇!
蒙恬自尽后,赵高便控制了胡亥,在朝堂上呼风唤雨。奸臣当道,百姓民不聊生。几年后,秦朝亡于农民起义之中。
秦朝虽然灭亡了,可是蒙恬的忠心事迹和临终遗言流传了下来。三国时期的曹操看到这两句话时,非常喜欢。
一日,曹操吃了败仗,受到他人的攻讦。有人大骂他祸乱国家,想要颠覆汉室,是个窃国贼。曹操没有争辩,只是回到府中后便一言不发。
后来,随从忽然听见曹操哈哈大笑,便侧身看了过去。
只见曹操手捧一卷史书,正在阅读。随从不解:主公刚刚还闷闷不乐,为何此时又开怀大笑呢?
曹操看见随从疑惑的模样,便将书递给了他。随从发现,书上讲的是蒙恬尽忠而死的故事。这时曹操自言自语道:“世人不知我,我亦无所惧。”
原来,曹操认为,自己是匡扶汉室的忠臣。可世人的不理解和谩骂,令他苦闷。当他看到蒙恬留下的话后,仿佛找到了可以和他同行的知音。
可是,在后世的眼中,曹操似乎是一个大奸之人,戏台上他也一直是代表奸恶的白脸。但是,这其实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话本小说、民间故事的影响。
有一次,。曹操刺杀董卓失败,慌忙逃窜。后来,在一处地界遇见了故人,故人见他如此落魄,又长时间未见,便将他请回家中,打算好好叙旧。
曹操同意了,与他一同回到了家中。可是,曹操始终没有放下心中的警惕。故人打算进城买些东西招待曹操,与他说了一声便离去了。
此时曹操心中起疑:自己与他相遇时就在城外不远,为何当时不直接买下东西?难道他已经知道自己被通缉,要去报官?
就在曹操疑神疑鬼之际,门外传来了动静。他听不太清,但听见了“绑着”、“一定要快”“拿着刀”“杀了”等字眼。
曹操认为他们打算要绑了或者杀了自己。他心中惊悚,立刻挥舞着手中宝剑冲了出去,不论男女,全部杀了个干净。
等曹操杀完,这才发现,原来他们都是故人的家人,此时是要将家中养的猪给杀了,用来招待他。曹操这时追悔莫及,但事已至此,他骑马离开了此地。
结果,在逃跑的路上,他遇见了从城中回来的故人。故人见他匆忙离去,便问他原因。曹操说时间紧迫,必须赶路,故人听此,便不再强留。
结果就在两人错身之际,曹操出手杀了故人,只为保住自己的身家性命。这件事情其实只是小说情节,而非史实。
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在董卓把持朝政,倒行逆施之际,曹操不屑与之为伍。而是集结义兵,号召天下英雄征讨董卓。
最终,曹操势大之后,打破门阀界限,唯才是举。且尚礼重法,惩办豪强。最为重要的是,他从未称帝,这样的他才会将蒙恬引为知己。
人在有了权力之后,往往会失去自己的本心。而蒙恬心忧天下、忠义难得,引起曹操的共鸣。
历史功过自有后人评说,赵高遭受骂名,而蒙恬的遗言却成为千古名句,善恶终有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