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不上桌的谈判,没有激烈的唇枪舌战,也没有长时间的艰苦拉锯,但却就此改写了两家企业的命运。一个飞上云端,一个跌落深谷。
家人们呐,是不是有点商战大片的感觉了?咱们今天就来吃这个瓜。

就在前几天一篇发表在国际期刊上的论文引起了学术界和企业界多方的关注,很多人很快就发现。这个重要的科研成果是贵州一哥茅台和贵定酒厂共同做出来的诶,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其实已经是第二次茅贵合作了,但咱们今天要吃的瓜是双方的第一次合作,那可比这次要跌宕起伏多了。
话说在 1999 年贵州的经济扛把子茅台在全省的托举之下启动了上市酒,但是这个时候,一个多年来让他如鲠在喉的麻烦事就不得不面对一下。

什么事呢?原来从 90 年代初开始,他的一个小兄弟贵常春,因为手握决定茅台口感的 13 株茅源菌种,喝起来口感也不差,关键价格也比较便宜,所以是攻城略地,畅销全国 20 多个省市,甚至连北京饭店都轻松拿下,一时是风光无两,结果就造成了 90 年代初茅台的价格滑铁卢。
从 140 块钱一度跌到了 90 块钱,之后更是陷在价格泥潭里,长达好几年的时间。
但是这事也不能全怪这位小兄弟,要说起来,这也是他自己亲手酿成的苦果。
18 年前,也就是 1981 年,距离茅台老大哥接到万吨扩产的任务已经过去 20 年了,但是这个时候产能才刚过 1, 000 吨,万般无奈之下,在贵州轻工所的运作之下,找到了与自己前后脚建厂的老国营贵定酒厂,也是拉开了第一次茅贵合作的序幕。

贵定酒厂当时也是以技艺精湛著称,厂里几十位资深老酿酒师傅被称为是传承贵州酱酒酿造工艺的活字典。

接到大哥的求助之后,也是义不容辞,迅速对过去 20 年茅台扩产的经验教训展开了分析和研究啊。浩如烟海的两大车资料,经过几个月的研究吸收,又从茅台的酒曲中提取了 13 株茅源菌种,再加上一样的酿造工艺和原料,经过做了大量的实验,贵定酒厂终于成功地酿出了纯正的茅系酱香。
贵常春口感和酒质,甚至连后来首届中国酿酒大师张五九老先生都连连称赞。检测过后更是发现这里面的醇类、酯类这些挥发性的化合物达到了 900 多种,与飞天的重合度也是超过了91%。

张五九
听到这个消息,茅台很激动,扩产总算是看到曙光了,这 20 多年的不易谁懂啊?所以经过几年的经验交流之后, 1985 年,意气风发的茅台重启了万吨扩产计划,那家人们如果剧情到这就此结束的话,那么第一次的茅贵合作也算是皆大欢喜了。
但是万万没想到的是,茅台的麻烦事才刚刚开始。

90 年代就在茅台扩产初见成效的时候,贵常春因为酒质口感也不错,连连获得了中国优质白酒精品等多个行业大奖。而他留下的日益狭小的市场空间,也让茅台不得不面对一场长期的价格危机,直到 1999 年上市计划启动的时候,这个麻烦甚至成为了最大的拦路虎。

那怎么办呢?长痛不如短痛,更何况上市那是硬性任务,没有条件,那创造条件也得要上啊。所以在各方的力量的斡旋之下,也就是说开头说的这场谈判也就是粉墨登场。
说是谈判,但是人家这位小兄弟可是连谈判桌都没上,所以场面可以说是非常的一团和气啊。最后的结果就是茅台顺利解决了市场问题,并且在 2001 年成功上市,一度坐上了大A之王的宝座,而贵常春则是主动让出了全国市场,退守贵州本地,埋没在茫茫的大山里 20 多年了。
他一边埋头酿酒,一边艰难求生,到这里,第一次茅贵合作,才算是彻底画上了句号。只是这个结局多少让人有点意难平诶。
但是就在今年 1 月份,一个新华社的报道又重新揭开了这段尘封的历史。这时候大家发现最近两年在国家大力发展的县域经济的政策背景之下,贵常春获得了重新走出贵州的机会,因为是好菌酿出的好酒,得到了众多业内人士的纷纷推荐,去年光上半年销量就大涨了62%。

而这个时候,茅台也想起了这位老兄弟,通过联合建立菌种研究实验室,承担起了自己的反哺之责,也开启了第二次茅贵合作。咱们就是说谁能想到今天咱们的白酒市场格局,这背后还有这么多弯弯绕绕,如果没有当初的那场谈判,现在会不会是另外一番景象呢?
这也只是个有意思的问题了。当然,历史就怕假设,就当一乐吧。
文章来源:璐哥看透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