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喝酒,但不喝多,每次不超过2两,对身体是好事还是坏事?

蝈蝈养护科普 2024-11-22 21:22:49

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故事情节纯属虚构,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求医。

周末的夜晚,小城的街头灯火通明。李建国,一个中年厨师,忙碌了一天后疲惫地坐在家中客厅,手里端着一小杯二锅头。

他的妻子刘慧看着他,眉头微皱:“你就不能戒了这每天一杯酒的习惯?”建国哈哈一笑:“这点酒算什么?医生都说,适量饮酒对身体有好处!”刘慧摇了摇头,嘟囔了一句:“医生真说了,那你倒是别超过两两啊。”

屋里弥漫着酒香,建国看着电视,心中却有些犹豫。他忽然想起了隔壁老王的事情。老王,那个开五金店的家伙,每天也喝点酒,和他一样,从不多喝。

去年体检时却查出了高血压,医生说是长期饮酒引发的。建国不禁疑惑:每天喝点酒真的没问题吗?这点“小瘾”到底是养生还是在养病?

适量饮酒真的对身体有益,这个说法在坊间流传已久。有人说喝酒能促进血液循环,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也有人说长期饮酒哪怕量少,也会损害肝脏和神经系统。真相到底是什么?建国一边喝着二两酒,一边刷手机,试图找到答案。

其实,关于适量饮酒的研究,国内外都有不少。比如,某些文献中提到,少量饮用红酒可能对心脏有一定好处。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曾指出,酒精有一定的活血作用,但前提是“少量”。而少量的定义却因人而异。

对于男性来说,建议每天酒精摄入量不超过25克,也就是大约一两半的白酒。超过这个量,风险就会急剧增加。而女性的酒精耐受量更低,通常建议不超过15克。

李建国的两两酒,勉强算是“在安全范围内”。可问题在于,这个所谓的“适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一些研究指出,哪怕是少量的酒精,也会增加某些癌症的风险,比如肝癌和消化道癌症。

而且,饮酒的人往往很难精准控制摄入量,今天两两,明天可能就多了一点点,日积月累,问题随之而来。

建国想起小时候,父亲也是个“酒中仙”,每天喝个两三两,从不多喝,最后却因为肝癌去世。当时,家里人都以为是命不好,却没人意识到,这可能和酒精脱不了干系。

事实上,酒精的代谢能力因人而异,尤其是亚洲人群中,约有40%的人携带一种叫“乙醛脱氢酶2型基因变异”(ALDH2)的基因。这种基因变异会导致酒精代谢不完全,使酒精在体内大量停留,转化为乙醛,从而增加患癌风险。

建国并不知道自己的基因情况,但他已经开始隐隐担忧。自己每天喝的这点酒,是否也在无形中增加了疾病风险?

他想起了隔壁老王。老王虽然没有查过基因,但体检报告中的高血压和脂肪肝,或许早已是长期饮酒的“信号灯”。

有些人会说,喝酒能放松心情,缓解压力。建国对此深有体会。每天忙碌了一天后,坐在家中小酌一杯,确实能让人身心放松。

可他不知道的是,酒精的“麻醉作用”只是短暂的。在身体内部,酒精其实是一种神经毒素,会对大脑造成损伤。长期饮酒,即便量少,也可能导致记忆力下降,甚至增加老年痴呆的风险。

更让人担忧的是,酒精对肝脏的影响。肝脏是人体的“解毒工厂”,酒精进入体内后,需要靠肝脏代谢。

即便是每天少量饮酒,肝脏长期处于“高负荷运转”状态,时间久了,也可能导致脂肪肝甚至肝硬化。而一旦肝功能受损,人体的免疫力就会大幅下降,其他疾病也会接踵而至。

建国放下酒杯,开始认真思考。他意识到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喝多少”,而在于“是否需要”。酒的确能带来短暂的愉悦感,可它的代价却可能是健康的潜在威胁。医学研究已经表明,没有所谓的“安全饮酒量”,哪怕是少量饮酒,也可能对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他想起了一个新闻报道:有位企业家,年轻时每天应酬喝酒,后来因为肝硬化去世,年仅45岁。医生在采访中提到,酒精伤害是“量变引发质变”,没有人能完全逃脱其中的风险。

第二天,建国把剩下的那瓶二锅头送给了朋友。他决定用其他方式来放松自己,比如散步、听音乐或者喝杯热茶。虽然每天少喝点酒看似无害,但他不想拿自己的健康冒险。他明白,真正的健康不是依赖习惯,而是主动选择。

故事到此没有结束。建国的决定或许只是一个小小的开始,却让他重新思考了生活的意义。健康是一种责任,不仅为自己,也为家人。无论是每天两两还是一两,酒杯里的“诱惑”终究敌不过对生命的珍惜。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