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战败的沙皇死于绝望:“伟大”的尼古拉一世,如何走上绝路?

文史砖家 2024-08-22 16:42:11

文|格瓦拉同志

作为最富侵略性的国家,俄罗斯在军事扩张方面一向“成就卓著”,由此导致俄国版图的迅速扩充,增强国民的自信心和荣誉感,并给统治者带来无上的荣耀。但是,军事扩张无疑是把“双刃剑”,胜利固然可喜,然而一旦失败,必然会给沙皇及其继承者带来巨大的危机,因为俄国人不能接受失败,自然也不接受战败的沙皇。其中,沙皇尼古拉一世便是因为战败而走上绝路。

尼古拉一世,是俄罗斯罗曼诺夫王朝第15位沙皇,保罗一世的第三子,亚历山大一世的胞弟,1825年继承皇位,当时才29岁。虽然尼古拉一世登基时还是个略显稚嫩的青年,但此君意志坚决、杀伐果断,甫上台便残酷镇压“十二月党人” 起义,致使近1300人被杀,数千人被流放或被判重刑。正因如此,有“俄国社会主义之父”之称的赫尔岑曾说,尼古拉一世“隆重地用绞刑架开始统治”。

十二月党人起义

作为君主专制政体的坚定维护者,尼古拉一世在位期间尽全力铲除一切有可能危害其统治的苗头,在镇压了“十二月党人”起义之后,又在俄国境内开展大规模的搜捕,致使人人自危。除此之外,尼古拉一世还严重削弱大臣会议、国家会议和参政院的作用,愈来愈依赖于在他控制下能够立即执行其意图的特殊官僚机构,竭尽所能地将所有权力都抓在自己手中。

为防止变革思潮在国内的蔓延,尼古拉一世还在思想领域加强控制。为此,尼古拉一世任命强硬的保守派分子瓦罗夫为教育部长,并授意他颁布一系列加强思想控制的法令,包括:禁止贵族子弟去西欧留学;禁止从西欧进口书籍;停止在大学给学生们讲授哲学;颁布被世人称为“铸铁般的报刊审查制度”,甚至禁止报刊发表任何带有政治观点的文章。

尼古拉一世对军队的喜爱几乎达到疯狂的程度

尼古拉一世深知军队对维护专制政体的重要性,因此终其一生都喜欢控制和利用军队,几乎达到发狂的程度。在位30年间,尼古拉一世采取纯粹军国主义和官僚主义的统治方法,对内镇压各种异己势力,对外谋求扩张。因此,尼古拉一世的周围全是军人,在位后期他的直接助手几乎没有一个文职人员,被其派到各地去执行特殊使命的专使,大都也是跟随沙皇左右的将军。

总之,尼古拉一世通过残酷镇压、垄断权力、禁锢思想、控制军队等种种方式,将彼得大帝所创建、叶卡捷琳娜二世所发展的君主专制政体推向极致,使沙皇的权力渗透到国家的各领域、各阶层,真正地做到“朕即国家”。从维护独裁统治的角度来看,尼古拉一世绝对称得上是一位有丰功伟绩的沙皇,但在后世看来,却无疑是个嗜血残忍的暴君。

尼古拉一世视察地方

其实,暴君尼古拉一世并非一无是处,至少在个人品德方面还有值得称道的地方。比如,尼古拉一世是个虔诚、自律的东正教徒,严格遵守教规,不吸烟、不饮用烈性酒,每天坚持散步,生活就像一架有规律的时钟。又如,尼古拉一世记忆能力超群、工作勤奋,并且崇尚严明的纪律,反复强调法律和秩序。此外,尼古一世拉还知人善任,在他执政期间,俄国出现一大批治国能臣。

在国内极力维护君主独裁的同时,尼古拉一世还继承彼得一世、叶卡捷琳娜二世两位大帝的事业,通过一系列对外军事行动,以谋求提升沙俄的影响力、扩张版图。为此,尼古拉一世打着维护神圣同盟的旗号,加紧镇压欧洲各国的革命运动,使得沙俄获得“欧洲宪兵”的称号。与此同时,尼古拉一世还积极谋求肢解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侵占中国的外东北地区。

拿破仑战争后,俄国成为了威名显赫的“欧洲宪兵”

站在当时绝大多数俄国人的角度来看,尼古拉一世堪称雄才大略的沙皇,他所推行的军事扩张政策,同样得到多数国民的拥护。毕竟,野蛮贪婪、侵略成性、不讲信义是沙俄的“自带属性”,除了无限制地扩张领土,再没有其他事业能引起沙皇及其治下国民的兴趣。不过,热衷于扩张的尼古拉一世,最终却败在扩张事业上,并且还搭上自己的性命,由此成为俄国唯一自杀的沙皇。这一切,都是拜克里米亚战争所赐。

1853年7月,尼古拉一世打着解放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境内所有东正教徒、保护圣城耶路撒冷、帮助塞尔维亚和黑山独立的旗号,派兵对后者发动侵略。战争初期,俄军攻势凌厉,迅速占领位于巴尔干半岛上、附属于土耳其的两个公国-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紧接着,俄国海军又在锡诺普海战中重创土耳其舰队,并试图夺取土耳其海峡,攻占其都城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尔)。

锡诺普海战

锡诺普海战的结果令英、法两国感到震惊,它们非常担心,一旦沙俄夺取土耳其海峡、进入地中海,势必对两国的海上安全构成致命威胁。为避免这种糟糕局面,英、法宣布支持奥斯曼帝国,并在1854年1月派舰队进入黑海作战,克里米亚战争由此爆发。除此之外,在高加索、波罗的海、堪察加半岛、白海等地,英法联军也与沙俄军队交战,但规模远不及克里米亚战争。

1854年4月,英法联军在克里米亚半岛登陆,随即进攻沙俄重要的海军基地塞瓦斯托波尔。虽然在兵力上拥有绝对优势,加之在本土作战,但由于俄军装备落后,后勤保障严重不足,反而连吃败仗、损失惨重。经过一连串惨烈的攻防战,等到1855年2月,俄军的败局已定。而沙俄的盟友奥匈帝国此时也突然变脸,要求俄军撤出摩尔达维亚、瓦拉几亚,否则将加入联军作战。

英法联军围攻塞瓦斯托波尔

在重重压力下,尼古拉一世自知局势已无可挽回,沙俄除了签订“城下之盟”外,再没有其他道路可以选择,而这在“以成败论英雄”的俄国军民眼中无异于奇耻大辱,他们不甘心接受失败,更不可能顺从地接受一个战败的沙皇继续统治国家。有鉴于此,一向骄傲自负、极度重视荣誉的尼古拉一世决定自我了结,以牺牲自己的生命来保住名誉、洗刷耻辱。

1855年2月中旬,尼古拉一世召来皇储亚历山大,并感慨的对他说:“为俄罗斯服务吧。我本想把最困难、最沉重的担子挑起来,把一个和平的、一切安排就绪的、幸福的王国交给你,但上帝却作了另一种安排。”2月18日午夜,时年59岁的尼古拉一世服毒自杀,并在临死前给莫斯科、基辅、华沙等大都市的长官同时发报:“皇帝正在死去,并向所有的人道永别。”

尼古拉一世服毒自杀

尼古拉一世自杀后,太子亚历山大即位,史称亚历山大二世。新君即位后,并没有立刻调整战略,而是命令俄军继续坚守塞瓦斯托波尔,以作“困兽斗”。然而,俄军的顽强抵抗并没有换得命运的眷顾,当年9月8日,塞瓦斯托波尔沦陷,英法联军基本上控制整个克里米亚半岛。经此一战,俄军伤亡53.6万人、耗资约8亿卢布,可谓惨痛至极。

1856年3月30日,战败的沙俄与英国、法国、土耳其等国在巴黎签订合约,克里米亚战争就此结束。根据条约,沙俄被迫放弃摩尔达维亚、瓦拉几亚,将多瑙河口、南比萨拉比亚、卡尔斯等地割让给土耳其,并放弃对圣地教堂、奥斯曼帝国境内东正教教徒的保护权。与此同时,沙俄还承诺黑海中立化、不保有6艘以上800吨的轮船和4艘以上200吨的船只,也不会在黑海沿岸设立海军兵工厂和海军要塞。

克里米亚战争结束,各参战国在巴黎签署和约

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不仅使沙俄伤亡惨重、耗资巨大,而且还被迫割让大片领土,被限制在黑海的各项军事活动,真可谓奇耻大辱。经此一战,沙俄的国际地位迅速下滑,沙皇的威信扫地,国内矛盾日趋尖锐。为了改变这种局面,亚历山大二世被迫进行农奴制改革,并在蛰伏数十年后才重新对外扩张。由此来看,克里米亚战争绝对是俄国史上最耻辱的败仗,而尼古拉一世也作为“战败沙皇”而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桩”上。

参考书目

1.奥兰多·费吉斯:《克里米亚战争:被遗忘的帝国博弈》,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2.刘啸虎:《欧洲宪兵的陨落:克里米亚战争》,陕西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