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发育期胰岛素

夜华神格的分裂 2025-03-25 20:09:17

用短效或速效与中效用量比约为1∶2(中效是短

效的1~3倍)。起始剂量分配为早餐前胰岛素占

1日总量约2/3,晚餐前约占1/3,后根据血糖酌情加

减。该方法操作方便,但由于药代动力学的原因,

血糖波动大,建议应用在经济不发达、糖尿病蜜月

期、生活作息规律、治疗依从性较差不愿采用其他

方法或强烈要求保护隐私的患儿[11‐12]。②MDI(餐

时+基础)方案,常用3餐前短效+睡前中效胰岛素

或3餐前速效+睡前长效胰岛素,中效或长效胰岛

素可酌情互换,青春发育期可能需要将基础胰岛素

分成早餐前和睡前2次用药。以短效作为餐时胰

岛素其比例可达每日总量的70%(50%~70%,早、

中、晚3餐前等量分配,后视血糖调整),睡前中效

胰岛素约占30%(10%~30%)。以速效胰岛素作为

餐时胰岛素时占总量的50%~70%(早、中、晚等量

分配,后视血糖调整),长效类似物可达30%~50%

在睡前和(或)晨起时使用(初次使用建议30%以预

防夜间低血糖)[11‐12]。(3)胰岛素注射器械,①胰岛

素注射针和笔,常用的一次性无菌胰岛素注射器和

注射笔主要为刻度为1 U或0.5 U 2种。不同胰岛

素注射器须注意剂量准确性和胰岛素滴漏,有研究

发现注射1 U胰岛素,笔的实际注射量为0.89 U而

注射器为1.23U,注射剂量越小误差会呈现指数式

增加[13],建议笔注射后保持原位放置10~15s后拔

出以减少滴漏。②胰岛素CSII治疗可最大程度模

拟生理性的胰岛素分泌模式。CSII可    减少胰岛素

用量、低血糖、DKA和慢性并发症的发生,但长期

有效性受生活方式、运动等多因素的影响[14]。CSII

适应证有,①T1DM患儿;②血糖波动大,采用MDI

方案但血糖仍无法得到平稳控制者;③黎明现象严

重导致血糖总体控制不佳者;④频发低血糖,尤其

夜间低血糖、无感知低血糖和严重低血糖者;⑤作

息时间不规律,不能按时就餐者;⑥不愿接受MDI

方案;⑦胃轻瘫或进食时间长的患儿。CSII将胰岛

素分为基础胰岛素和餐时大剂量胰岛素2种不同

方式给药,基础胰岛素可按0.5~1.0 h时间间隔划

分,时间段太少不符合生理规律,时间段太多设置

繁琐,常用为5~6段见表3[15‐16]。

三、血糖监测与随访

1.指尖血糖监测:初发患儿建议每日3餐前、

餐后2~3 h、睡前和夜间2∶00~3∶00、加餐前后共测

血糖6~10次[17];剧烈运动前、中、后需加测,以确定

是否需要加餐;有低血糖症状时及纠正后及时复

表2中国已批准上市基因重组胰岛素的儿童使用方法

胰岛素种类

速效类似物

门冬胰岛素

赖脯胰岛素

谷赖胰岛素

常规胰岛素(RI)

中性鱼精蛋白锌胰岛素(NPH)

长效类似物

甘精胰岛素

地特胰岛素

适用年龄(岁)

≥2

≥12

<18a

无限制

无限制

≥6

≥6

起效时间(h)

0.15~0.35

0.15~0.35

0.15~0.35

0.5~1.0

2~4

2~4

1~2

作用高峰(h)

1~3

1~3

1~3

2~4

4~12

8~12

4~7

作用时间(h)

3~5

3~5

3~5

5~8

12~24

22~24

20~24

使用方法

可餐前即刻注射,但餐前15min注射效果更好;如不愿意进食,可在饭后使用,或在饭前和饭

后分剂量使用

餐前20~30min给药;紧急情况时静脉给药

每日睡前1次或每日2次给药,使用前须充分摇匀

建议每日睡前或早晨给药1次;也可分为早晨及睡前2次给药

注:RI为短效胰岛素;NPH为中效胰岛素;a安全性和有效性未定

··449

中华儿科杂志2020年6月第58卷第6期ChinJPediatr,June2020,Vol.58,No.6

测。蜜月期或慢性期但血糖平稳者可酌情减少测

定次数,在每天不同时间段轮流测减少痛苦。

2. HbA1c及糖化血清蛋白监测:HbA1c建议每

3个月随访1次;糖化血清蛋白反映2~3周前平均血

糖浓度,用于短期血糖控制水平评价,对合并患有其

他可导致红细胞寿命异常疾病的患儿也可采用。

3.动态血糖系统(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system,CGMS):可较全面反映全天血糖波动全貌,

已上市的CGMS需要每12小时进行指血血糖校正。

CGMS的适应证有,①监测无症状性低血糖的发

生;②提供血糖波动信息,指导临床治疗。CGMS

单用或联合CSII可显著减少低血糖时间,可作为改

善血糖控制、减少低血糖风险及提高治疗长期依从

性的辅助工具。国际共识建议CGMS监测下血

糖控制目标为平均葡萄糖水平<6.6mmol/L,目标

范围3.9~10.0mmol/L内时间≥70%;目标范围外

时间血糖<3.9mmol/L低于4%,血糖<3.0mmol/L

时间低于1%,血糖>10.0mmol/L时间低于25%,

血糖>13.9mmol/L时间低于10%[18]。

4.血糖控制的标准:血糖控制目标需差异化、

个体化;对使用CSII、有能力进行规律血糖监测或

使用CGMS的患儿以及具有部分残存β细胞功能

的新发T1DM患儿,建议HbA1c控制目标值<7%;

对于不能准确识别低血糖及较频繁低血糖、既往有

严重低血糖或医疗资源落后地区的T1DM患儿,建

议HbA1c控制目标值<7.5%(表4)[19]。

四、急性并发症的监测

1.低血糖:糖尿病患儿血糖<3.9mmol/L即为需

临床干预的阈值,血糖<3.0mmol/L可出现中枢神

经系统及认知功能障碍。严重低血糖指低血糖发

作同时伴有认知功能障碍(包括昏迷、抽搐),需有

其他人协助补充葡萄糖、碳水化合物或注射胰高血

糖素等以纠正低血糖。发生低血糖的主要原因有

胰岛素注射过多、进食偏少、运动或睡眠过多。既

往有严重低血糖发作或病程较长、合并自身免疫性

疾病(如乳糜泻、艾迪生病等)、心理问题等是低血

糖发生的危险因素[17,19‐20]。低血糖处理方法为血

糖<3.9mmol/L且意识清醒,给予葡萄糖10~15 g或

其他含等量葡萄糖碳水化合物,如15min后仍低血

糖则需重复上述剂量;使用CSII治疗如血糖低于

2mmol/L则需暂停胰岛素泵。严重低血糖不伴昏

迷予10%葡萄糖注射液2ml/kg静脉推注,伴抽搐

昏迷予10%葡萄糖4ml/kg静脉推注;胰高血糖素

静推、肌注或皮下注射(体重≥25kg为1mg,<25kg

为0.5mg)。反复低血糖给予10%葡萄糖2~

5mg/(kg·min)维持,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患儿

血糖以及有无其他症状。

2.DKA与酮体监测[20‐22]:T1DM初发患儿DKA

发病率15%~75%,5岁以下较易发生,其导致死亡的

原因60%~90%为脑水肿。血酮体和尿酮体测定均

表4ISPAD和ADA建议HbA1c及血糖控制目标值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