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在蒋介石的儿子蒋经国去世之后,时隔54年,曾经意气风发,统辖东三省海陆空三军的“东北王少帅”张学良才得以重见天日。
在摆脱囚禁之苦之后,面对来自台湾社会各界的记者采访,90岁高龄的张学良含泪诉说出一个惊人的秘密:
“最早提出发动西安兵谏的不是我,而是杨虎城,他才是主角啊!”

世人大多数会以为张学良才是西安事变的真正主角,而忽视了杨虎城将军对于西安事变的重要性。
伴随着对于晚年张学良的采访,杨虎城一家被蒋介石泄愤杀害的真相才得以渐渐浮出水面。
89年前的西安事变背后到底还隐藏着那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张学良的晚年回忆如果把西安事变放在政策的角度上来看,更多的是以国民政府为首的“攘外必先安内”和以张学良杨虎城为首的“安内后攘外”的地方军队之间政策的一场搏弈。
伴随着张学良和杨虎城的联手兵谏,蒋介石迫于国内外各方的压力和呼声,最终而不得已实行政策上的妥协,放弃“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张学良和杨虎城的兵谏,对于这位时任国民政府的最高领袖来说,无疑是来自地方军队对于中央政府赤裸裸的挑衅。
这位有仇必报的蒋总统怎能会放弃打压和报复的机会,在西安事变和平结束后终于展现了他的政治手腕。
伴随着张学良护送蒋介石的专机在南京落地,张学良被迫开始了长达54年的幽禁岁月。
与此同时,蒋介石一纸命令从南京下达西安,杨虎城被辞去所有职务,被迫服从中央政府命令“出洋考察”。

即使是在蒋介石集团败退台湾前夕,蒋介石也丝毫不放过这位曾经率军入关助其一统中国的“少帅”,派人将其秘密押送至台湾囚禁。
即使宋美龄,张群等诸多国民党高层为其求情,蒋介石也不为所动。蒋介石始终对于张学良、杨虎城兵谏华清池,心存怨念,任何人为其求情,也没有作用。

作为昔日西安事变的发起人之一,张学良对于中外记者的吸引力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囚禁之苦,一经脱困便引来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和采访。
晚年的张学良面对记者采访更彰显了自己的沉着稳重,不断还原历史真相,让那段不为人知的事件,让更多人了解。

在记者采访中有记者曾提问道:“作为昔日西安事变的最早发起者,你对于发动兵谏作何感想?”风烛残年的张学良摆手回答道:“最早发起者?不是我,而是杨虎城,是他最早提出的。”
面对世人的了解,更多人始终认为张学良才是“逼蒋抗日”的最早提出者,然而89年前的事实真相究竟如何呐?
西安事变的最早发起者1936年,日军全面发动侵华战争前夕,面对“华北事变”之后日军的步步紧逼,国内各党派人士纷纷提出抗日的主张,救亡图存,国民抗日情绪高涨。
蒋介石主张“攘外必先安内”和对日侵华的“不抵抗政策”政策,调遣东北军以及杨虎城所属的第十七路军对红军展开围剿,杨虎城等一众将领纷纷表示不满。

正是因为蒋介石的一纸调令反而给了张学良和杨虎城以接触的机会,看似“攘外必先安内”,实则借助“剿共”,不断削弱东北军和西北军的有生力量。
面对日寇在东北三省的步步紧逼,张学良心向“抗日”,他十分的清楚东北三省的沦陷,将会对于从东北起家组建的“东北军”,在士气上造成沉重的打击。
另一方面,对于来自蒋介石的调令,杨虎城在早年便已有不满,其部下更是提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方针,杨虎城出于抗日救国的考虑更是最先向张学良主动提出“兵谏”,遭到张学良的拒绝。

在张学良心里,始终对于这位“结拜大哥”,内心抱有希望,不断向蒋介石苦谏抗日政策,遭到蒋介石接二连三的拒绝,为此二人发生数次争执。
直至西安事变前夕,蒋介石对于西安特务机构所报告的张杨二人通共事件愈发重视,在张学良的陪同下决定从洛阳亲赴西安协调。
由于对于杨虎城的防备,蒋介石决定在东北军驻守的临潼休息,为此遭到国民党特务毛人凤等人的多次劝谏,然而蒋介石出于对张学良的信任并未在意。

直至“一.二九”爱国运动爆发,西安市上万名大学生涌上街头,决心游行前往临潼向蒋介石请愿。蒋介石得知后大怒,下令张学良派军队前往镇压,机枪扫射。
为此,张学良和蒋介石发生了激烈的争执,“一二.九”游行也成为了压弯张学良决心兵谏的最后一根稻草,张学良再也看不到苦谏的希望。
一.二九运动成为了西安事变的导火索,对于杨虎城提出的“兵谏”,张学良和杨虎城一拍即合,决心控制陈诚、卫立煌等军政要员,兵围蒋介石驻地,逼蒋抗日。

一场近代史以来轰轰烈烈的西安事件拉开了帷幕,张学良杨虎城二人的西安“兵谏”,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促成作用。
然而张学良,杨虎城二人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晚年张学良曾回忆道:“如果张群与我共事,西安事变断不可能发生”。
杨虎城将军的不幸遭遇1936年12月11日,张学良安照事先制定的计划如约前往参加蒋介石的宴会,与此同时,杨虎城则在西安城内宴请西安各界以及国民党的高级官员。
宴会结束之后,张杨二人纷纷不约而同下令,活捉蒋介石,杨虎城当机立断控制住西安各大交通要道和国民党的高级官员,张学良负责率兵包围华清池。

蒋介石闻风而逃,顾不得更换衣物,经过一夜的逃亡,东北军最终在华清池附近的山中,搜寻到尚还穿着睡衣的蒋介石,随后被押送至西安城内。
蒋介石对于张学良的背叛,大为恼怒,这无疑成为蒋介石政治生涯的丑闻,即使时隔十余年后仍然耿耿于怀,不肯放过西安事变的始作俑者。

在活捉蒋介石之后,张学良,杨虎城二人通电全国,表达自己的主张,发表八项协定,希望以此达到联蒋抗日的目的,此消息一出举国震惊。
西安事变发生后,我党周恩来同志立即奔赴西安,会见蒋介石,张学良和杨虎城将军,稳定局势,然而蒋介石始终未能认清局势,不愿达成共识,放弃原有国策。

在国内严峻形式的压迫下,宋美龄、宋子文等蒋介石嫡系,星夜疾驰,奔赴西安,希望说服蒋介石,以个人安全和大局为重,认清形势,联合各方达成抗日统一战线。
在张学良、杨虎城的各方周旋下,蒋介石被迫接受了“一致抗日”协定。出于领袖的骄傲,蒋介石始终不愿在条约上签字,希望回到西安后逐条实行协商约定。
张学良为确保条约的如约达成,以及保证蒋介石的安全,不顾属下和各方劝阻,毅然决然的登上了释放蒋介石返回南京的专机。

然而,蒋介石也丝毫没有让人失望,在蒋介石抵达南京之后便开始充分展现其政治手腕,以求报仇的目的,维护自身总统的颜面。
对张学良和杨虎城采取管制措施,剥夺兵权,囚禁张学良,张学良被迫送上军事法庭,逼迫其写“悔过书”。
杨虎城被迫“出国考察”,没有命令不得回国。杨虎城在得到命令之后,为确保大局稳定,无奈立即带领家人出国考察。

然而出国不久,日本悍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消息便传至大西洋的彼岸。
杨虎城将军得知消息之后,面对国内的危急局势内心焦急如焚,在国外难以心安,多次向蒋介石致信,希望蒋介石可以允许其回国率军抗日,蒋介石对此置若罔闻。
杨虎城不顾友人的劝阻,毅然决定带领家人回国抗日,然而其始终被蒋介石派遣的特务时刻监控动向。

杨虎城一行人刚刚到达香港,便被特务机构上报至蒋介石处,蒋介石得知后大怒。
在蒋介石的授意下,杨虎城被戴笠的手下蒋国光等人,以蒋介石接见的名义诱骗至南京,开始了长达12年的非法囚禁。

相较于杨虎城,张学良是幸运的,最终在陈群等人多方的努力下得以释放,重见天日。
2001年,张学良这位横跨一个世纪,见证西安事变始终的老人,也慢慢走向了人生的尾声,西安事变的历史秘密在其诉说中更加完善。

然而,杨虎城将军却再也未能见到新中国的解放。
在12年的囚禁过程中,在息烽集中营当中,杨虎城与周养浩结识,由于职权所在,周养浩对于杨虎城照顾有加,博得了杨虎城对于他的信任。
1949年9月,蒋介石下野后,李宗仁总统下令释放杨虎城等政治犯,然而蒋介石授意手下特务毛人凤等人拒绝释放杨虎城,并派遣周养浩将其诱骗至重庆戴公祠。

出于对周养浩之前在息烽集中营的信任和言之有理,被关押囚禁12年的杨虎城在蒋介石的授意下,在戴公祠杨虎城及其儿子杨拯中先后被刺杀。
即使连杨虎城将军的秘书和八岁的女儿也未能幸免于难,在戴公祠被毛人凤手下的特务用匕首惨无人道的杀害。

这位西安事变的最早发起者,为了民族大义,不顾个人安危,宁可牺牲小团体的利益,也不丢失英雄气节。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在张学良的晚年诉说中最终大白于天下。
将军虽已故去,但其为救亡图存, 慷慨激昂发动的西安事变始终铭记国人心间,西安事变的爆发成为近代史扭转时局的关键,他才是西安事变的主角。
将军气节永在,将军英魂不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