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间由中国12家电动车企组成的价格联盟,迫使中国将精力转向甄别“内鬼”上面,是欧盟针对中欧汽车产业链竞争采取的顶级阳谋,一旦欧盟奸计得逞,将给中国汽车产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10月28日,商务部就欧盟单独与中国国内车企进行价格承诺事项,回答了记者的提问。商务部指出,欧盟不该在与中国机电商会谈判的同时私下与部分中国车企接触,此举将影响中欧整体磋商,给监管和后续的价格谈判带来更多行政成本。
事实上,商务部已就此不止一次发出预警,奈何国内部分车企一再置若罔闻。作者认为,混合股权是导致中方与欧盟谈判始终得不到结果的主要原因,即只要中国车企的部分股权被外资控制,外资就有理由参与到企业的正常管理当中。
众所周知,汽车产业发展全赖先进技术加持,小到电池材料的阳极,大到电动汽车的电机电控,当中缺失任一环节,都可能导致汽车成品无法上路或者出现故障瑕疵。中方为了发展电动汽车,几乎配套了所有的供应链。
如此一个事实基本形成:中国握有电动汽车产业最高生产力,中国发布的新车型,无论是品牌还是技术优势,都吊打一众西方燃油车企业。为避免被中国甩出三条街,以大众为主的外资开始积极布局中国,以投资国内车企的方式和中国“共进退”。
举上述例子只想说明:单纯的判断某个中国车企是“内鬼”,是泄露中国谈判底牌的元凶,技术上未必具备可操作性,中方还得从法律和道德方面设置防火墙,这也就解释了,为何中欧谈判以来,内鬼始终若有若现的主要原因。
然而凡事都有度,不可能中国机电商会顶在和欧盟谈判的前沿,国内部分车企仍和欧盟打得火热,这一定会坏了中国的大事,损害到中国汽车出海的整体利益。毕竟内鬼是没有下限的,它们只在乎欧盟承诺的三瓜两枣,其他的根本无所谓。
谈三点看法。
其一、中欧既然谈不成,那就各自准备应对接下来的贸易战了。
大不了中国车企远离欧洲市场,欧洲不再向中国出售奶酪制品、白兰地、奢侈品、化妆品和大排量汽车了。欧盟主打的是贸易战和关税战,计划完全阻断中国车企崛起,中方在沟通无果后,不妨欣然接受,和欧盟打起擂台赛。
其二、国内车企的整合应该加速了。
中国有大大小小数百个汽车品牌,汽车制造商遍布大江南北,这就给中国监管机构的监管带来了沉重的压力。可以想到,一定会有活不下去的企业,率先向欧盟“缴械投降”,毕竟人家开出了诱惑性条件。
假设中国车企进行了整合,只出现三五家代表最高生产力的巨头,就像德国的宝马、大众、戴姆勒、保时捷、迈巴赫,那么中欧谈判就会省事太多了,中方就无须时刻担心“背刺”,被欧盟各个击破了。
其三、是时候让价格战退出历史舞台了。
中国资本有个通病,凡有利可图的产业都会一窝蜂涌进来,待到资本落地,产能过剩,投资亏损,方才觉着后悔不迭。于是乎,又会不顾行业规则,加速从敏感地带撤离,即我们常说的只挣快钱,一锤子买卖。
如此就不能埋怨欧盟有机可乘了,毕竟中国新能源车企太多了,随便接触一个或能引为“自己人”,在这方面中方还得加强立法,坚决遏制害群之马。总之谈判非常艰难,大家还得耐心等待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