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能选,我宁愿没这个爸。”
这句话从李思口中说出来时,语气冷得让人心寒。
她的成长轨迹,像是一段从温暖到冰冷的情感旅程,而这段旅程的起点,是那个曾经把她扛在肩上的父亲——李连杰。
李思出生时,李连杰和黄秋燕的婚姻还处于甜蜜期。
那会儿,李连杰在北京体校练武术,黄秋燕是他的师姐。
两人因为共同的爱好走到了一起,婚后不久便有了李思。
小时候的李思,是李连杰的“小跟班”。
他带她去片场,给她讲故事,陪她玩耍。
那段时间,李思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孩子。
爸爸是她的英雄,妈妈是她的依靠,家里充满了温暖和笑声。
,这份幸福并没有持续太久。
李思还小的时候,家里开始频繁出现争吵。
她听不懂父母在吵什么,但那种紧张的气氛让她感到害怕。
没过多久,李连杰离开了家。
黄秋燕告诉女儿,爸爸去外地拍戏了。
可日子一天天过去,李连杰再也没有回来。
李思的记忆里,爸爸的身影逐渐模糊,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说不出的失落和困惑。
李连杰的离开,是因为他认识了利智。
黄秋燕没有挽留,带着李思开始了单亲妈妈的生活。
那段时间,李思和妈妈的日子过得很艰难。
黄秋燕一个人撑起了整个家,既要工作,又要照顾女儿。
李思看着妈妈每天忙得脚不沾地,心里既心疼又愧疚。
她对妈妈的依赖越来越深,而对爸爸的感情,却从想念变成了埋怨。
上学后,李思的家庭状况让她在学校里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别的孩子都有爸妈接送,而她只有妈妈。
每当同学们聊起自己的父亲,李思总是低着头不说话。
她不想让妈妈难过,所以从来不在她面前提起这些事。
可心里对爸爸的怨恨,却一天天加深。
有一天,李思在电视上看到了李连杰。
他和利智以及两个小女孩在一起,笑得那么开心。
那一刻,李思突然明白了:爸爸有了新家,而她和妈妈,早已被他抛在了脑后。
她的心里,从埋怨变成了恨。
她恨李连杰的离开,更恨他有了新生活后,似乎完全忘记了她们母女。
李连杰后来试图联系李思,想接她过去一起生活。
可那时候的李思,已经是一个大姑娘了。
她想都没想就拒绝了。
她对李连杰的态度很坚决,甚至跟妈妈说过:“要是能选,我宁愿没这个爸。”
她不是闹脾气,而是真的觉得,李连杰的离开让她们母女吃了太多苦。
小时候,爸爸是她的英雄;长大后,这个英雄却成了让她失望的人。
李思对妈妈的感情,与对爸爸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她心里,妈妈是顶梁柱,是不管多难都不会放弃她的人。
她心疼妈妈,也感激妈妈。
有时候,她会想,如果爸爸没有离开,她和妈妈的生活会不会轻松一些。
但这种想法一冒出来,她就会立刻压下去,因为她知道,想这些已经没有意义。
成年后,李思的生活逐渐走上正轨。
她和妈妈依然住在一起,日子比小时候好多了。
她开始工作,帮着家里分担一些负担。
她对妈妈依然很亲,总想让妈妈过得舒服一点。
她知道,妈妈这些年不容易,心里充满了感激。
可对爸爸,她的态度依然没有改变。
她听说李连杰的身体不太好,照片里看起来老了不少,可她心里没有任何波澜。
她不想联系他,也不想知道他过得怎么样。
李连杰和利智的日子依然在继续。
他们结婚后生了两个女儿,生活过得很平稳。
最近的照片里,李连杰坐在院子里,看起来有些疲惫,利智陪在他身边。
而黄秋燕的近况也传了出来,她气色不错,日子过得很安静。
离婚后,她一直没有再婚,专心带着李思。
李思看着这些,心里没有任何波澜。
她知道,爸爸和妈妈都有了自己的路,而她的路,只和妈妈有关。
李思对爸爸的冷漠,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而是从他离开那天开始,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
小时候,她以为爸爸妈妈都是她的天。
可爸爸走了,天塌了一半。
她对妈妈的感情,从依赖到感激,再到想回报。
而她对爸爸的感情,从想念到埋怨,再到恨,最后变成了冷。
她不是没有感情,而是觉得,爸爸选了新家,就没有资格再回来。
“种豆得豆,种瓜得瓜。”
面对如今女儿对自己的态度,李连杰后悔吗?
这个问题,或许只有他自己知道答案。
但对于李思来说,她的态度,早已在成长的过程中,一点一点地凝固成了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