弭兵会盟:为何长期中原争霸的晋楚两国要平分霸权

一五一说历史 2024-03-21 04:51:56

晋国的内忧外困

鄢陵之战战败以来,晋悼公带领晋国再现祖上荣光,称霸诸侯,但天妒英才,以文治武功引领晋国再次走向全盛的晋悼公英年早逝,享年29岁。晋国开始陷入内忧外困种种条件的制约之中,无法将优势转化为更大的胜势。

外困是晋悼公死后,齐国背弃齐晋联盟,妄图趁晋国新君初立争霸。

晋国先在平阴之战暴打齐国,后晋又联卫出兵攻伐齐国,新君齐庄公为稳定国内局势先主动向晋请和,于是晋平公召集鲁、齐、宋、卫、郑、曹、莒、邾、滕、薛、杞、小邾等国诸侯在澶渊(今河南濮阳西北)举行会盟,声威再次遍及中原,成为晋国霸业最后的余晖。

但齐庄公在稳定国内局势后,利用晋国内部栾氏和范氏公卿之间的斗争,策划将逃亡至齐国的栾盈潜送回晋国发动武装叛乱。

公元前550年,齐趁向晋国嫁女到吴国,赠送媵妾的机会,将栾盈及其死党送到曲沃。栾盈遂据曲沃发动叛乱,并一度率军攻入晋都绛城。同时,齐国趁晋国忙于镇压叛乱,兵力空虚,有隙可乘,遂迅速起兵,一度攻占了朝歌,痛击晋军后直奔晋都绛城,本意与栾盈合军,但栾盈被范氏以及其率领的赵氏、中行氏、知氏、韩氏等大族击败,遂撤军。

齐晋多次兵戎相见,被齐军牵制了行动也削弱了力量。

内忧则是公族日益衰微,卿大夫势力膨胀。从晋文公设立六卿轮流执政的制度开始,晋国军政大事皆由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栾氏、范氏、中行氏、智氏、韩氏、赵氏、魏氏等十一个世族所把持,到了晋平公栾盈被灭后,栾氏被灭族后仅剩韩氏、赵氏、魏氏、智氏、范氏、中行氏六家,为了避免成为下一个消失的家族,世家大族不得不将主要注意力转移到国内来。

日趋孤立的楚国

而老对手楚国实力受到严重的削弱,在与晋争夺霸权的斗争中基本处于下风。楚国的盟国越来越少,不但郑国彻底投靠了晋国,连陈、蔡这样坚定的盟友也落井下石,加上侧后的吴国日益壮大,不断进攻,对己构成严重的威胁,楚国的处境日趋孤立,自己也认识到已无力与晋抗争,因此有楚国令尹深感楚、晋力量相当而感叹:

当今吾不能与晋争 (《左传·襄公九年》)

因此楚国同样希望能停止战争,以恢复国力,重振声威。

盟会内容

宋国大夫向戌在察知晋、楚双方都有罢兵息战的愿望后,积极奔走于晋、楚等大国之间,宣传弭兵的主张,并成功地游说晋国、楚国、齐国、秦国和一些中小国家参加弭兵大会。这也是春秋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代表国家出席参与重要盟会的全为各诸侯国大夫。在弭兵大会上,晋、楚为首,各国共订盟约,不再打仗,晋、楚共为盟主,自后中小国家对晋、楚要同时朝贡,“晋、楚之从交相见”,即晋、楚平分霸权,楚国的盟国要到晋国去朝聘,晋国的盟国也要到楚国去朝聘。唯齐、秦两国是和晋、楚相当的大国,“晋之不能于齐,犹楚之不能于秦也”。弭兵大会宣告结束,晋、楚罢兵休战,平分霸权的格局就此确立。

影响

弭兵的成功对于中小诸侯国来说则是用双倍甚至更多的贡赋来换取比较和平安全的社会环境。而长期争霸两大主角晋、楚能够从沉重的对外争霸战争中暂时摆脱出来,减轻战争的负担,赢得喘息时机。同时,随着外患的暂时解除,各国内部的统治权益重新分配的速度大大加快了,齐、鲁、宋、晋等国都出现卿大夫夺取公族大权的事件,如赵、魏、韩三家分晋;田氏代齐;戴氏取宋等现象,“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逐渐被“礼乐征伐自大夫出”取代,是春秋历史发展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