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麻烦手动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带给您舒适的阅读体验。
1979年,贺子珍在家人陪伴下来到毛主席纪念堂。
她在水晶棺前凝视着昔日挚爱的主席,昔日欢声笑语的夫妻,如今阴阳相隔,旁人只能叹一句“造化弄人”。
贺子珍,毛主席的第三任妻子,曾育有六个子女。
然而,一场误会让她毅然选择离开。
究竟是怎样的误会,才会将这对佳偶拆散?
他们分开期间,又有哪些羁绊萦绕在他们之间?
出走苏联贺子珍自幼骨子里透着股不服输的劲儿,十几岁就跟着哥哥闯革命。
多少同志一路走来,碰上风浪就歇了脚,半途放弃了革命。
贺子珍偏不,她扭头就跟着袁文才上了井冈山,成了威震四方的井冈山第一位女红军。
1928年,十八岁的贺子珍嫁给了心爱的毛主席。
从此,她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踏上了漫漫征程。
长征路途坎坷艰险,贺子珍却始终陪伴在毛主席身边。
在贵阳的一次战斗中,她不幸遭受重创,炮弹爆炸的弹片嵌入她的身体。
部队本打算将她安置在当地百姓家中养伤,但在毛主席的坚持下,贺子珍被抬着随部队前进,在颠簸和痛苦中继续征程。
那些金属碎片深深刺入她的身体,在漫长的时间里如钝刀般割裂着她的血肉,带来阵阵剧痛。
长征结束后,贺子珍随毛主席扎根在延安。贺子珍担任机要秘书的同时也细心呵护着主席的起居。
日子在延安一天天过去了,她目睹革命形势如日中天,觉得自己以往的知识储备已无法跟上时代步伐,所以她向主席提出要前往“抗大”学习。
毛主席担心她的身体吃不消,但贺子珍的坚持还是让主席心软了。
在抗大学习时,贺子珍坚持每天随班级操练,晚上在宿舍集体住宿,生活和普通学生别无二致。
然而,陕北的寒风加之营养的匮乏,让她本就不好的身体更加弱不禁风。
更让人难以承受的是她体内那些随时可能夺命的弹片。
多次晕倒在学校的她还是被送回了驻地休养。
最终经历一些事情后,她再也不想承受这份煎熬,向组织提出申请远赴苏联。
贺子珍以为在苏联的光阴不过弹指一挥,却万万没有想到,这竟成为她和毛主席永别的开端。
哈尔滨工作莫斯科的寒风凛冽,这个陌生的城市对贺子珍来说,虽说是逃避的港湾,又是孤单的炼狱。
在前往苏联之前,贺子珍就怀上了孩子。
抵达莫斯科后,她诞下一位可爱的男婴,贺子珍给他取名“柳瓦”,意为“希望”。
柳瓦的到来,给贺子珍异国他乡的生活增添了一抹亮色。
这个小天使被妈妈捧在手心,呵护备至。
可就在数月后,柳瓦不幸感染疾病,病情急转直下,最终夭折在母亲的怀里。
柳瓦的离世,如同一把利剑刺穿了贺子珍的心。她无法接受这个残酷的事实,每天都到柳瓦的坟前哭得肝肠寸断。
雪上加霜的是,医院传来消息:战场上残留在她体内的弹片无法取出,将伴随她一生。
起初苏联人作为革命友人还给予她礼遇,可随着德军的铁蹄声临近苏联,他们的目光转向了更重要的战场。
贺子珍被抛弃在了生活的夹缝中,衣食住行都成了难题。
虽然期间毛主席将李敏送到苏联陪伴母亲,但接二连三的打击还是让贺子珍整个人像被抽走了灵魂,陷入无边无际的黑暗。
在苏联九年的岁月里,贺子珍在疯人院中就度过了三年令人绝望的时光。
1947年,在王稼祥不懈的奔走斡旋下,贺子珍才踏上了回国的路。
当她抵达哈尔滨时,才真真切切有了家的感觉。
火车车门一打开,东北局的同志们就热情地围了上来。
李富春同志满面笑容地握住了贺子珍的手,关切地问候着:“贺子珍同志,一路辛苦啦!”
贺子珍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但她迫切的心情并没有被这热情所掩盖。
她望向李富春:“李部长,我希望能尽快投入工作,为党和人民做点实事。”
李富春没有急着回应,而是关切地询问起贺子珍的生活近况,表示如有任何需要,他都乐意相助。
贺子珍坚定地表示自己生活上不需要特殊照顾,只想尽快开始工作。
东北局深受感动,决定安排她担任东北政府财政部书记。
尽管多年远离职场,但贺子珍很快就找回了工作的感觉。
贺子珍的办公桌总像堆着小山似的报纸。
在工作间隙里,她依靠翻阅报纸了解着时局政治,她像是念书一样用红笔在上面圈圈画画,标注重点。
那些在报纸上圈下的关键词,不仅是她决策时最可靠的参考,而且在她做报告时,那些句子就成了她有力的论据。
同事们无不钦佩贺子珍这种精神。她的身影就像一台永不停息的发动机,激励着每一个人。
无缘南下1949年初春,贺子珍的妹妹贺怡在组织的安排下,带着李敏和毛岸青踏上了前往北平的旅程。
在北平,贺怡将两个孩子交到毛主席手中,她还转达了姐姐的愿望,希望能来北平与主席见上一面。
毛主席自然是同意的,并表示迫不及待地想要见到她。
1949年仲夏,贺子珍在贺怡陪伴下满怀期待地登上了驶向北平的列车。
可铁轮刚刚驶过山海关时,两名陌生男子走上火车,向贺子珍出示了中央证件。
他们面无表情地宣布了一个令她们震惊的消息:“你们的北平之行必须终止,请即刻南下上海。这是组织的命令!”
贺子珍心里虽有不舍,但也知道这背后的缘由。
另一方面,去上海,说不准还有惊喜等着她——多年未见的哥哥贺敏学就在上海。
火车缓缓驶入上海站,贺子珍一下就认出了人群中的贺敏学,多年未见的兄妹俩紧拥在一起,15年的离别瞬间化作了重逢的喜悦。
1949年8月,新中国已经拨云见日。
贺子珍心头的激动再也按捺不住,她不想再待在哥哥家了,她也要工作。
恰逢这时,昔日的老战友谭震林向她伸出了橄榄枝——诚挚邀请贺子珍到杭州出任市委妇联副主任。贺子珍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可惜命运无情。
一场车祸夺走了贺怡的生命,只留下了两个年幼的孩子。
为了抚慰妹妹在天之灵,贺子珍决心放下手中的工作,从杭州赶回上海,接过两个小孩的抚育重任。
没有工作也意味着失去经济来源,为了抚养孩子,她向上海市委组织申请为她安排一份工作。
可是出于特殊原因,她的请求被婉拒。
1950年,毛主席从苏联访问归国停驻哈尔滨。
往事涌上心头,主席记起贺子珍曾在这里工作过。不由得问起昔日爱人的近况,时任毛主席秘书的叶子龙如实相告。
主席听后,一股怒火油然而生:“为什么不给她安排工作?她为革命付出了那么多,不应该落得如此下场!”
但很快主席的愤怒就被平息了,上海市市长陈毅向主席打包票:“就算她不工作,这么大个上海还是养得起她的!”
贺子珍同志随红军征战南北,历经艰险,始终信念如磐。
后辗转苏联,虽身处异国,仍坚持学习,彰显了革命战士的无畏和乐观。
其坚韧不屈的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学习。
她薪火相传的革命情怀,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继续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
参考文献
毛泽东与贺子珍是如何相识产生爱情的[J]. 党史纵览,2012(1):53-53.
贺子珍: 井冈山第一位女共产党员[J]. 伴侣,2021(11):7.
兰晓程. 公仆言行:浅谈贺子珍的革命人生[J]. 赤子,2013(11):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