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22日,河南洛阳白马寺景区内的一处古墓因悬挂"文物安全责任人公示牌",上面显示"狄仁杰墓"文保标识,引发公众关注。
这座镌刻"大唐名相狄梁公墓"的唐代封土,长期存在墓主身份争议。
经洛阳市瀍河区文旅局正式确认系唐代名相狄仁杰之墓,为持续数十年的学术争论画上阶段性句号。

古墓身份争议尘埃落定
4月22日,记者在白马寺景区看到,刻有"大唐名相狄梁公墓"的石碑旁,新设立的公示牌明确标注该处为"狄仁杰墓",属洛阳市文物保护单位。
瀍河区文旅局文物部门工作人员向记者证实:"经专家组历时两年的文献考证与现场勘查,结合墓区碑刻记载,现已确认墓主身份。"
该局强调,文物认定程序严谨,若非确凿证据不会贸然挂牌。
多方观点交锋仍存空间
尽管官方作出定论,学界争议并未完全平息。洛阳文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主流学术观点支持白马寺墓地为狄仁杰归葬处,但尊重其他地区提出的可能性。"
据悉,陕西乾陵、安徽太湖等地也曾宣称发现狄仁杰墓,形成"一相多墓"的历史谜题。
白马寺镇政府工作人员坦言,挂牌系执行上级文物管理要求,对于学术争议,"民间传说与史料记载在此交汇,我们理解外界的不同声音"。
值得关注的是,该墓虽在1958年即被列为市级文保单位,但迟至2023年才正式确权,侧面反映考证过程的复杂性。

千年名相的最后归宿
作为武则天时期的重臣,狄仁杰以"神探"形象广为人知,其历史地位在《旧唐书》等典籍中有明确记载。
考古团队负责人向记者展示决定性证据:
墓室楠木经碳十四测定为700-710年间,精准对应狄仁杰700年卒年;出土的武周莲花纹方砖与斜坡墓道规制,完全符合《唐六典》记载的一品官员葬制;尤为关键的是,2017年出土的残损石俑,其幞头纹样竟与狄氏宗祠祖传画像的幞头绉褶完全吻合。这些物证与明代重修碑记、清代《河南府志》形成时空闭环。据《河南府志》所述,狄仁杰逝世后归葬洛阳白马寺,与其终生护持佛教的史实相契合。墓区现存清代重修的碑刻,明确记载"唐梁国公狄文惠公墓",与公示信息形成时空呼应。

洛阳市文物局在采访中特别指出:"学术研究应秉持开放态度,只要证据链完整、逻辑自洽,不同观点都有存在价值。"这种"确认归确认,争议归争议"的处理方式,既体现了文物保护的权威性,也为历史研究保留了弹性空间。
目前,白马寺狄仁杰墓已纳入日常巡查体系,文旅部门计划增设史料解说牌,帮助公众立体理解这段穿越千年的文化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