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亲自撰写的大明皇陵的御制皇陵碑
碑文所写的内容表明,已过五十岁的朱元璋向已经去世的父母诉说自己的整个人生经历。
前几日对着镜子一瞧,我吓了一跳,发现自己都变老了,两边的头发也白了不少。这段时间老是想起创业时的不容易,就打算跟父母说一说,也把这些记下来,好给朱家的后代子孙们一些告诫。
说起朱元璋,大家对他的态度那可是差异极大。
有人说朱元璋纯粹是农民出身,连派出所所长那种级别的官职都没当过,却能当上皇帝,这在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但也有人觉得朱元璋为人刻薄、缺少恩惠,还是个没文化的残暴君主。
朱元璋的家里特别穷,那真是祖祖辈辈都贫困。朱元璋在碑文一开始就讲道:
过去我的父皇,居住在这个地方。
曾经老朱家在父亲的引领下,一路逃荒到了亳州。
老朱家是哪儿的人呢?他们是沛国相县的,跟汉高祖刘邦的老家离得挺近。正因如此,后来朱元璋老是说自己和刘邦是同乡。
朱家由于家里贫困,从沛国的相县一路逃荒来到金陵的句容,干起了淘金的活儿。
淘金户这一岗位,就名字听起来有点“含金量”,但实际上工作条件极为艰苦。
简单讲,淘金户是被官方准许能去河里淘金子的人,不过得花钱,还得定期给朝廷交钱。要知道,在河里能不能淘到金子那得看运气,可给朝廷交钱却是肯定得交的。老朱家往往辛辛苦苦干一年淘金的活儿,结果却欠下更多的债。
朱元璋的爷爷朱初一实在忍受不了了,就带着全家老小开始逃荒。等到了朱元璋的父亲朱五四的时候,经过一番辗转来到了濠州,在那儿当起了佃户(就是自己没有地,得靠租地主家的地才能过日子的农民)。
他们每年不光得给地主交数额很大的私租,还得向朝廷上交数额颇高的赋税。
朱元璋在碑文当中还讲道:
搞农业很辛苦,整日里都心神不定的。
父亲整日起早摸黑地忙着干农活,然而家里的情况却是吃了这顿,下顿还不知道在哪儿呢。
即便这样,朱五四还是把一大家子人给养活了,他有四个儿子和两个女儿,而最小的那个孩子是朱元璋。
朱元璋在他的叔伯兄弟里按综合排名算下来是第八,于是就被取名为朱重八。
有上顿没下顿,这都算年景不错的时候了。要是年景差,就会有人被饿死。朱元璋十来岁那会儿,旱灾、水灾、蝗灾一个接着一个,到处都是饿死的人。通常碰到这种状况,能指望朝廷发挥集体的力量去赈灾,然而这时的元朝朝廷已然烂到骨子里了,贪官多得是,哪会管地位低下的汉人是死是活呢?而且大灾过后常常会有大疫病出现。
朱元璋在十七岁的时候,短短十六天的时间内,他的父母以及大哥先后离世。
在古代,人们都觉得人去世后应该入土为安,然而朱元璋家里穷得连能让人活下去的土地都没有,更别提有地方去安葬逝者了。没办法,小朱元璋只得跟二哥一块儿去找地主刘德,盼着他能给一块地,好用来安葬父母。
朱元璋觉着,父亲给刘德种了一辈子的地,按常理来说刘德应该能念点旧情。哪成想刘德这人不通人情,不但一口回绝,还在大街上骂朱元璋兄弟俩不知廉耻。
好在这世上好心人不少,刘德大骂朱元璋的事儿很快就传开了,这消息也传到了另一个地主刘继祖那里。
善良的刘继祖从他位于城郊的土地里划出一小片,大概三十平米,借给了朱元璋,这才使得朱元璋能够仓促地把他的双亲以及大哥给安葬了。
后来,朱元璋把这块陵墓扩大到了两万亩,这便成了后来广为人知的凤阳明皇陵。
当初把地皮借给朱元璋的刘继祖,被封为义惠侯,他的子孙能够永远享受荣华富贵,和明朝一同存在下去。
这会儿就得问问了:刘德,你觉着后悔不?
父母安葬完后,就得为自己的生计犯愁了。朱元璋和他二哥只能吃些草木充饥,日子过得特别艰难。他俩商量一番后,觉得不能就这么在家里干等着送死,决定分别去外地试试,说不定还能有一线生机。
朱元璋跟二哥相互拥抱,放声痛哭。
兄因我而泣,我为兄而痛,朗朗白日下,哭得心肠欲断。
接着就各走各的路了。
朱元璋那时候才十七岁呢,要是搁到现在,也就还是个中学生的年纪。
在这盗贼横行的乱世间,他怎样才能让自己生存下去呢?
我没啥本事,干啥啥不行。
他觉着自己啥本事也没有,投奔亲戚吧又觉着难为情,只能对着天空长叹一声,这广阔天地间居然没个他能待的地方。没办法,他只得去离得不远的黄觉寺当个和尚。
在元朝的时候,和尚的地位那是相当高。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里讲了,元朝朝廷在佛教上花的钱特别多,国家政费的一大半都用在这上面了,而且还给寺庙赏赐了大量的土地田产,寺庙里的和尚过得就跟王公贵族似的。
钱穆先生曾说,元朝存在一个“十色传说”,其中贵贱的排序为:“首先是官,其次是吏,接着是僧,再是道,然后是医,之后是工,再者是猎,随后是农,第九是儒,最后是丐” 。
和尚处在正数第三位,汉民处于倒数第三位,汉民的地位就比乞丐和儒生稍微高一些。
依这个传说来讲,儒生读书人的地位着实不高。
在另外一个排名中,汉民与儒生的排名竟然在娼妓的后面。
然而,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得知,在元朝初期,对读书人的重视程度还是相对较高的。
然而在 1234 年科举制度被废止之后,儒生的地位便急剧下降。
既然和尚的地位那般高,朱元璋能轻松当上和尚吗?那肯定不行啊。
幸亏有好心人帮朱元璋给寺庙捐了挺多香火钱,这样朱元璋才得以在寺庙里当个打杂的小沙弥。然而就算当了和尚又能如何呢?在天灾面前,谁都一样,和尚也难逃受灾的命运。
没到两个月的时间,寺庙里的粮食就没了,朱元璋只得离开老家,到各处去要饭。
朱元璋在讲述这段乞讨的经历时表示:
白天冲着冒炊烟之处匆忙前行,夜晚投奔古老寺庙匆忙落脚。(解释:白天向着有炊烟升起的地方赶紧走去,因为有烟意味着那里有人在做饭;晚上就去寻找古老的寺庙,在那里暂且休息一晚)
写到这儿,他不禁感慨道:
那时候的我没啥依靠,孤孤单单一个人,老是在野外凑合着睡,连帐篷都没有,靠棵大树就能过一宿。眼前是黑黢黢的峭壁,脑袋顶上是清寒的月光,耳朵边是咿咿呀呀的猿啼声,心里头是对父母的悠悠思念,可就是找不着他们,整个人失魂落魄的,特别伤心。
这会儿老天爷好像拼命地想把朱元璋给压下去,但是呢,压得越狠,他反弹得就越出彩。
这简直就是“开场苦半辈子”,难道这就是大家口中传说的帝王命吗?要是您这会儿穿越回去跟朱元璋讲:
嘿,兄弟,挺住啊,再过二十年你就能成为华夏的主宰者了。
朱元璋很可能会睁大眼睛对你讲:
哥,赏口饭吃吧!
这会儿的朱元璋使尽浑身解数就为了干一件事儿——让自己能活下来。
朱元璋这般日子过了三年。
这三年间,他四处漂泊流浪,无奈地在支离破碎的华夏土地上艰难前行。他看到了元朝统治下四处逃难的百姓,也目睹了无数的悲欢离合,视野呈几何倍数地拓宽。这时的朱元璋怀有更为宏大的志向,他期望能平平稳稳地当个和尚,要是有可能,当上住持那就更好了。
于是,朱元璋回到了他的家乡,也回到了皇觉寺。
在寺庙的那些年,朱元璋跟着老和尚们实实在在地学习认字,用心诵读经文。据《皇明本纪》记载:
才明白要立下志向勤奋学习,做法事、吹法螺。
正儿八经地做了和尚,一直到天下变得动荡不安。
朱元璋做了三年和尚,日子过得挺有规律,就是每顿饭都填不饱肚子。虽说肚子饿着,可好歹还算安定。
朱元璋于碑文中言道:
在住处待了三年,然而又有强横的人捣乱闹事。
在朱元璋安安稳稳做和尚的那三年当中,天下众多吃不上饭的农民拉起了起义的队伍,在中华大地上各处兴起。距离皇觉寺不远的濠州城,也被一支起义军给拿下了。
后来帮着朱元璋打下根基的那支起义军便是红巾军。
最早参加起义军的人都是那些填不饱肚子的灾民,他们起义的缘由很简单,就是为了能吃上饭。而最为简便的做法自然是去欺压那些更为弱小的人群。
所以早期的红巾军干了不少烧杀劫掠的事儿。
朱元璋心里直犯怵,要是一直在寺庙里窝着,哪天红巾军杀过来,那自己准得玩儿完。想逃出濠州也没门儿,元朝为了镇压叛乱,早就派了大批军队到亳州那儿了。
要是从濠州逃出去,万一在路上碰上元军,那也得死。
跟朱元璋一块儿长大的伙伴周兴德向朱元璋提醒道:
你想不想向场外观众寻求帮助呀?
朱元璋转过身来,对着身边的菩萨像拜了几下,打算算上一卦。这算卦的方式并不繁杂,叫做“杯珓”,就是把小木头片扔起来看正反面。要是没有小木头片的话,通常就会拿鞋拔子来替代,这跟我们碰到事情拿不定主意扔硬币差不太多。
当朱元璋还在那犯嘀咕拿不定主意的时候,他接到了一封从杭州城寄过来的信。濠州城是红巾军的领地,那这信是谁给朱元璋写的呢?原来是朱元璋的又一个小时候的玩伴写来的。
在众人惊奇的眼神里,朱元璋把书信打开了,那是红巾军发来的邀请信,真心实意地请“吾友朱元璋”参加红巾起义。汤和早就投身到起义军当中了,这是打算拉朱元璋当自己的同伴呢。
从红巾军占着的亳州城往自己这儿寄信,这岂不是明摆着告诉别人我朱元璋去投贼了嘛!朱元璋把信收起来,嘴里嘟囔着背上包袱,没啥办法,只好去投奔红巾军了。
濠州城里的红巾军元帅郭子兴当下特别发愁,缘由是去平定叛乱的元军已然大兵逼近。这时候,忽然有手下的兵士来禀报说:
“老大,有个元军的探子来了,要不要直接把他干掉?”
“杀了?先等等。”
郭子兴把军师喊住了
“你咋判断出这人是细作的呢?”
军师颇为自豪地讲:
来的人是个和尚,火急火燎地使劲敲门,声称要参军。您想想,老大,元军都快打到咱这儿了,这时候来那不是找死嘛。但元军的奸细能蠢到编这么个借口进城吗?
郭子兴打算亲自去瞧瞧这个“傻家伙”。
来的人毫无疑问是朱元璋。
这会儿他被红巾军给捆得严严实实的,直接就被按在地上了。还没成功呢自己先倒霉了,朱元璋心里特别不好受,觉得这辈子真是太不容易了。
郭子兴一瞅见地上的朱元璋,就吃了一惊,这人模样挺怪的,肯定不是普通人。再一打听,还是千夫长汤和介绍来的自己人。郭子兴乐坏了,就把朱元璋留在身旁,让他当自己的亲兵。
这件事朱元璋在碑文当中也有所记录
我立马起身跑向城池想要投降,差点就被那些啥都不懂的士兵给伤着了。
这会儿的朱元璋,总算把前半辈子那如同九九八十一难般的经历都给过
曾经他是那悲惨命运的无奈承受者,除了接纳就只有忍耐。
从此刻起,朱元璋总算能掌控自己的命运了,他马上就要登上元末的竞争舞台,与各路豪杰展开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