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灏/文
在当代水墨艺术领域,李鼎成是一位难以被简单归类的探索者。这位以"妙音居士"自况的艺术家,携带着金陵文脉的千年积淀,却在新疆的戈壁、青藏高原的经幡、西双版纳的雨林间寻找艺术突围的路径。他笔下的世界,既非纯粹的传统文人画余绪,亦非全然的现代水墨实验,而是在当代视觉经验与传统美学精神之间,架起一座充满诗意的虹桥。
一、边疆叙事中的笔墨重构
当《明月天山》系列以中锋铁线叩击宣纸时,李鼎成完成了对黄胄边疆叙事范式的解构与重构。他摒弃了速写式的侧锋飞白,转而以篆籀笔法勾勒塔吉克少女的轮廓,这种看似"笨拙"的技法选择,实则暗含对边疆人文精神的深度凝视。在《高原晨祷》中,转经筒的弧线与藏袍褶皱形成几何交响,墨色层次在平面构成中显现出敦煌壁画的斑驳质感。这种将宗教壁画语言转化为当代水墨语汇的尝试,使边疆风物超越了风情写生的浅表层次,升华为对生命本质的形而上追问。
二、青绿山水的现代性转译
《山高水长》系列展现的不仅是青绿技法的当代觉醒,更是对山水画空间观念的革命性突破。李鼎成将传统"三远法"解构为多维透视的叠合,在《云壑松风》中,石绿与头绿的色块碰撞产生量子纠缠般的视觉张力,水墨皴擦退居为色彩交响的低声部。这种对传统程式的大胆突破,使青绿山水摆脱了明清以来的装饰性窠臼,重新获得与当代视觉经验对话的能力。画面中若隐若现的抽象结构,恰似传统基因链的当代突变。
三、跨时空的视觉诗学
《西双幻境》系列堪称李鼎成艺术实验的集大成之作。他将毛里求斯的珊瑚礁纹样嫁接到版纳榕树的气根上,东方少女与热带雨林的藤蔓编织出超现实图景。在《雨林幻象》中,时空的经纬被彻底打乱:傣家竹楼的剪影与非洲木雕的图腾在同一个画面呼吸,水墨的氤氲与丙烯的肌理达成微妙平衡。这种跨越地理与文化的视觉并置,不是后现代式的拼贴游戏,而是建构"大版纳"美学体系的积极尝试——在全球化语境中寻找地域文化的超验表达。
李鼎成的艺术实践,始终游走于传统基因与当代突变的美学临界点。当《青藏高原》系列中的朝圣者以纪念碑式的造型凝固在画面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交融,更是艺术家在数字时代对绘画本体的坚守与突围。这种创作姿态,恰似其笔下的天山明月——既照亮了传统的深谷,又辉映着当代的峰峦,在永恒的诗意追寻中,完成对水墨艺术当代转型的独特诠释。
李鼎成,金陵/廉云堂主人。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画家》杂志社副社长,加拿大星瀚城邑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国画专业获学士学位并结业于中国人物画高研班。曾任北京荣宝斋/荣宝艺术品拍卖公司副总经理,中国美术家协会旅游联谊中心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