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封建社会,人们经常把秀才称为相公,这背后有什么说法吗?

一叶小舟文史角 2022-11-03 22:07:19

我们大家都知道这样一个常识,在不少的古装戏剧和历史题材的影片里,经常会出现一些头戴方巾、身穿蓝布长衫的秀才被人称为“相公”的情节和镜头。相公这个称谓最初的意思指的是宰相,它是我国封建社会等级森严的情况下,除了皇帝之外,朝廷里最大的官;而秀才只不过是仅仅具备了做官的资格,更谈不上什么官职。那么问题来了,这样有着天壤之别的二者之间,是什么时候,因为什么原因混为一谈的呢?

头戴方巾、身穿蓝布长衫的秀才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系作者原创,图片素材来自网络,仅为配合叙事之用,感谢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从根源上来说,秀才虽然不是宰相,但宰相却是从秀才中产生出来的。一个能够做到宰相的人,那么,他首先要有机敏的头脑和学富五车的学识,他必须在基础的乡试中先考取秀才,然后再一级一级地考取举人和进士,从而进入官场。进入官场之后,还要一层层不断地往上爬,还有一点至关重要,就是必须要得到皇帝的赏识,才能够做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高位。所以古时候有句俗语,说是“秀才本是宰相根苗”。

香港电影《三笑》剧照“秀才本是宰相根苗”

从秀才到宰相是极不容易的,其竞争的激烈程度不言而喻。有的秀才一辈子也考不取举人,有的人中了举人但是却中不了进士,只能含冤抱屈地去做一些小官。进士虽然具备了做大官的资格,但也只有少数人能够考取“翰林”,取得做宰相的资历。理想很丰满,但是现实很骨感,宰相是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有那么一两个人,或者几个人才能有机会获此殊荣的。而翰林这个阶层,却是每三年都会录取一、二十人,大多数的翰林也只能是对着宰相的高位望洋兴叹,抱恨终老。因此,尽管人们把秀才称为“相公”,恭维他日后能够有朝一日做上宰相,但是,对于绝大多数的秀才来说,这其实是他们终生都无法实现的梦想。

历史名相蜀国诸葛亮

历史名相秦朝李斯

历史名相北宋王安石

感谢阅读!

严正声明:本文内容系作者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严禁以任何形式搬运、抄袭、拆解部分或者全部内容。版权所有,如有侵权,一经发现,必将追究责任!

0 阅读: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