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一些外国心理学家对中国老兵为何很少患有战后应激障碍(PTSD)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相比之下,欧美士兵在经历战争后更容易受到这种心理疾病的影响,那么,这背后的原因可能是什么呢?
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战后应激障碍。PTSD,全称为创伤后应激障碍,最初是用于描述退役军人在战后的心理状态。它通常表现为持续的痛苦记忆、情感麻木、注意力不集中、以及时而胆怯时而暴怒的情绪波动。
一些士兵甚至会因为无法承受内心的煎熬而选择酗酒、吸D,乃至自尽。在上世纪70年代,美国社会就曾面临过由于越战老兵普遍患上PTSD而引发的种种社会问题。
那么,为什么中国的老兵似乎对此“免疫”呢?
一种看法认为,这可能与生物学上的基因差异有关。有研究指出,77%的中国人体内携带一种名为MAOA的基因,它能够调节肾上腺素的分泌,使人在极端压力下保持冷静和理智。
尽管这一说法在国内尚未完全被接受,但从演化心理学角度来看,基因记忆肯定会影响个体应对极端情况的方式。
然而,更值得一提的是历史文化因素的影响。
中国有着5000年的战争史,根据《中国军事史》记载,从远古至清末,中国共经历了3791次战争。这还不包括那些规模较小的冲突。
长期的战争记忆与国人对战争目的的明确认知相结合,似乎已经将某种“习惯性”的处理机制深入到中华民族的集体意识中。
有这样一个说法:对于中国人而言,战争是一种常态,或者说,是他们文明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战争的理解也与西方不同。
中国的治国思想历来强调“师出有名”,即为正义而战。在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流派涌现,其中诸子百家的学说大多服务于富国强兵的目标,最终指向战争。
纵观历史,中国的战争往往有明确的政治或国防目的,无论是抵御外敌、维护国家统一,还是匡扶正义,这都为士兵们提供了清晰的使命感。
当我们的士兵奔赴战场时,他们知道自己是在为保卫家园而战,这种信念支撑着他们,使他们能够坦然面对战争带来的创伤。
反观西方,一些士兵在战争中往往缺乏这样的使命感。
例如,美国在越南战争中的介入,尽管高层决策者有“多米诺骨牌理论”这样的考虑,但对普通士兵来说,越南与美国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利益冲突,让他们跨越重洋去与不曾伤害过自己的越南人交战,难免让士兵感到这场战争欠缺正当性。
而这种对战争正义性的质疑,很可能是欧美士兵容易患上PTSD的重要原因之一。
总之,中国士兵罕见PTSD现象可以归结为多种因素,包括基因差异、深刻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及对于战争目的的明确理解。反观欧美士兵,由于文化背景和战争目的的差异,他们更容易陷入战争后的心理困境。
我们可以看到,信仰和文化在塑造个体及群体心理特征上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保家卫国的信念不仅让中国军人勇于面对战场上的艰险,也成为他们战胜心理阴影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