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应对外国战机于领空边界挑衅的过程中,人们不难发现,空军派出执行拦截任务的飞机大多是歼16或者歼11家族的战机,歼20的身影则较为罕见。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综合考量。
歼16和歼11系列战机都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歼16战机的祖辈是苏联的苏-27,这款战机被西方誉为“侧卫”,歼-16在我国也被军迷戏称为“超级侧卫”。而歼11系列则是我国国产化苏27战机的成果,像早期的歼11A与原版苏27几乎没有改动,后续的歼11B则是经过大幅度升级改进的型号。
从战机的性能特点来看,机动性是一个重要因素。机动性包含飞行速度和空中格斗灵活性等方面。在速度上,歼16海平面平飞速度有1800公里每小时,达到了超音速巡航的标准。歼20平飞速度虽比歼16更强,但在空战格斗能力上,歼16有着独特优势。这主要是因为歼20为了达到隐身效果,在气动设计上受到诸多限制。科研人员为实现隐身,采用了翼身融合体外形、将单垂尾改成倾斜双垂尾、采用内埋外挂等设计,这使得在风洞测试和雷达反射测试中需进行取舍。而歼16的气动外形无需考虑雷达反射问题,可以尽可能追求优秀的空气动力学性能。这就使得歼16在空中最大过载能达到10个G,在空中能快速变换航向,失速临界值小,飞行极其灵活,这些优势是歼20难以比拟的。
在拦截外机时,常用的手段也影响了战机的选择。拦截手段通常包括喊话和威慑。喊话是向敌机发送公共的无线电信息,这是各国空军默认的通行准则。由于是公共频道的无线电信号,此时隐身功能就没有太大意义,歼20的隐身优势无法发挥。若喊话不起作用,就需要进行威慑,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露出机腹展示挂载的导弹。歼16有外露挂点,能够清晰展示挂载的空对空导弹,起到有效的威慑作用。而歼20由于采用内埋式挂弹设计,没有外露挂点,亮机腹也无法让对方看到导弹,威慑效果大打折扣。
甚至在面对一些强硬对手,需要采取更为激进的“一换一”策略时,歼16也更具优势。在不开第一枪的基础上,飞行员把飞机拉高,速度下降,等敌方飞机跑到前面一些时,再斜着俯冲下去,把机翼当成刺刀劈向对方战机。歼16的爷爷辈苏-27可是世界上第一个做出眼镜蛇机动的战机,这种机动在实战中就类似飞机抬起来再压下去劈向敌机的动作,歼16继承了这种优秀的机动能力,使得它在这种极端情况下更能胜任任务。例如在2023年,美国RC-135侦察机到中国搜集情报,我国飞行员驾驶歼16斜切到对方前面,用尾流来干扰对方侦察机,这一威慑方式专门针对敌方较大且飞行速度较慢的战机,依靠的正是歼16空中转向灵活、能做出各种动作的特点。
从战略资源分配和任务定位角度看,歼20作为我国最先进的第五代隐身战机,承担着更为高端和重要的战略任务。它是我国空军应对高威胁空中作战环境的“撒手锏”武器。歼20具备强大的隐身突防能力、先进的态势感知系统以及超视距空战能力,更适合执行深入敌方纵深、打击高价值目标、夺取制空权等战略性任务。将歼20用于日常的拦截外机任务,无疑是“高射炮打蚊子”,会造成资源的浪费,且不利于发挥其最大效能。而歼16和歼11系列战机数量相对较多,在满足日常巡逻和拦截任务需求的同时,还能为歼20等高端战机节省宝贵的飞行寿命和维护资源,使它们能够随时保持在最佳状态,应对更重大的战略挑战。
此外,成本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点。歼20作为一款先进的第五代战机,其研发、生产和维护成本都非常高昂。每一次出动的成本包括燃油消耗、机体损耗、设备维护等多方面费用。相比之下,歼16和歼11系列战机在成本上相对较低。对于常态化的拦截外机任务,使用成本相对较低的歼16和歼11系列战机,可以在保证任务完成的前提下,有效控制国防资源的消耗,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
在维护保障方面,歼16和歼11系列战机由于服役时间较长,我国已经建立了一套成熟、完善的维护保障体系。从零部件供应到维修技术人员培训,都有较为充足的储备和丰富的经验。这使得这些战机在执行任务过程中,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维护保障,确保其随时处于良好的作战状态。而歼20作为新型战机,维护保障体系尚在进一步完善中,在执行日常拦截任务时,可能会面临一些保障上的不便。
综上所述,我国总派歼16、歼11去拦截外机,而不是更先进的歼20,是基于战机性能特点、拦截手段需求、战略资源分配、成本控制以及维护保障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考量。这种安排既能有效应对日常的空中安全威胁,又能确保我国空军的高端战力得到合理运用和保护,从而构建起一个层次分明、高效协同的空中防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