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末期,吴越争霸最终以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击败吴王夫差为最终结果,而据史料记载吴国战败后,有一批吴国王室乘船流亡海外,而后来在日本的历史文化中留下了非常多的关于吴国人流落日本的传说。这也让人不禁怀疑,吴越争霸中的失败一方吴国流亡在外的国人是不是真的在海外建立了日本成为了日本的天皇?
吴越争霸发生在距今两千五百多年的春秋战国时期,越王勾践通过卧薪尝胆,暗中积蓄力量最终攻破了当时吴国的国都姑苏(今苏州),吴王夫差悔恨不已选择自杀殉国,而大批的吴国王室携家人入海流亡。
当时的吴国是上一次中原争霸的赢家,所以与周围的齐魏等国结怨颇深,这些逃亡的吴国贵族也不敢贸然靠岸,只好在东海一带游荡,最后顺着洋流漂靠近朝鲜半岛和日本岛(主要是九州岛)。
当吴国王室贵族抵达日本列岛九州岛时,根据推算春秋战国末期日本正处于绳文时代的末期,大概就是公元前449年至公元前401年。据日本考古研究所的调查发现在九州岛下属的福江岛和平户岛之间的诸多小岛上,至今仍然留存有许多有关吴人东渡登岛的传说和遗迹。
比如在福江岛的西北面的岸边附近的井乐小巷有一处遗址,据当地人介绍这是日本古人望乡的遗址。而在望乡遗址的西边的一个高坡上有一处古海港遗址,据传这就是吴国王室漂流至九州岛后,吴国王室的战舰登陆日本之处。
后来,日本的绳文时代宣告结束,逐渐进入了国家形态(类似于春秋战国),也就是日本历史学家所称的弥生时代。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称帝建立东汉,古日本派遣外交使节前来洛阳朝见进贡,这也是有史记载以来日本岛第一次与中国官方建立联系。
汉光武帝刘秀接受了日本的朝贡并为其颁发金印,印上刻文曰“汉倭奴国王”(最开始倭奴并非贬义),这时就有一个非常有趣的事,日本为何为会自称为倭呢?经后人考察,古代吴地母语“吴”与“倭”音相近,这也为日本的建立掩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公元1785年,日本博多湾志贺岛出土了一枚刻有“汉倭奴国王”的大金印,盖印长2.3厘米,宽2.2厘米,总高2.2厘米,印上雕有蛇形纽。据后来的学者考查证实,这枚印就是当年汉光武帝刘秀在洛阳赐给倭奴国外交使节的王印。
如今“汉倭奴国王”的大印被视为日本历史国宝,目前一直收藏于日本福冈市博物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日本送来一个复制品现被中国历史博物馆所收藏。1990年日本发行的国宝邮票,“汉倭奴国王”王印位列其中。
一直到公元302年,日本岛上的各个国家被大和国所统一,而在日语中“大和”的“和”,也是“吴”的谐音。到了三国两晋以及隋唐时期,中国官方与日本岛的联络愈发紧密,日本天皇多次派遣外交使节前往中国或学习或游历山川,并以官方的身份声明:日本天皇王室是战国时期吴泰伯的后世子孙。
据史料《晋书 倭人传》记载:日本人口中有七万户,时常自称是吴泰伯子裔。而所谓泰伯即是吴国的祖先,也就是商周时期周文王的大伯父。不光是《晋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其他史书诸如如《梁书》、《魏略》、《路史》、《北史》甚至是《资治通鉴》都对此有类似的记载。
总而言之,每个朝代,当倭人来华夏朝贡时,总能听到吴地的旧口音,而且这些倭国使者时常自诩为“泰伯之后”。虽然有如此多的翔实的史料记载证实日本人大概率是古吴国后裔,但持不同意见的日本人也非常多,这些人也就被称之为所谓的保皇派。
不得不说认外国人当祖宗这种事儿挺为人所不齿的,这也导致他们不敢去发掘天皇陵墓,担心挖出来个秦朝或者春秋战国的中国祖宗,那就彻底丢大人了。因为日本祖宗的事,当时还闹出不少笑话。
民国军阀吴佩孚在北京参加了一次外交宴会,宴会上有几位日本的外交官,这吴大帅虽是一介武将,但却是正儿八经的清末秀才,对历史挺有研究的,就在宴会上当着日本外交官的面说日本的老祖宗是吴泰伯,说起来与他吴大帅还是同祖同宗,而且按辈份来讲,裕仁天皇的辈分比他吴大帅低所以他吴大帅应该是天皇他大爷。
结语:不管怎么讲,日本有极大可能是华夏人的后裔,但日本人就是不承认,暂且不论日本人的态度,但历史是绝对不容更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