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色女星为艺术献身?只依靠尺度,可成就不了经典

狐狸影视小屋 2025-03-16 14:21:13

如果一部电影的每一帧都能成为壁纸,却让人记不住主角的名字。它的存在是艺术,还是遗憾?

提名戛纳的《帕特诺普》用意大利那不勒斯的艳阳、女主的盛世美颜和支离破碎的叙事,给出了一个令人唏嘘的答案。

这部试图以视觉美学包裹女性成长史诗的作品,最终沦为一场华丽的“风景PPT”。

而那个与它共享“美即原罪”,这个电影主题的永恒经典《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则用血泪交织的叙事,向我们揭示了:

只靠绝色女星全裸,可成就不了经典。

《帕特诺普》:视觉盛宴下的叙事废墟

导演明显是个很有想法的人,他以时空交错的碎片化叙事,拼贴了帕特诺普的一生:

少女时期的懵懂、热恋时的沉沦、婚姻破裂后的迷茫,以及最终立于悬崖边的“觉醒”。

然而不知道是不是心比天高,法力不足。这种非线性结构非但未能深化命运的无常感,反而让故事像一本散落的相册。

每一页都是精修的美图,却找不到情感的脉络。

女主在那不勒斯的巷弄中奔跑、在爱人的怀抱中流泪、在中年时倚窗凝望,但这些片段始终未能拼凑出一个有血有肉的灵魂。

当观众试图理解她的痛苦时,镜头已切向另一片晚霞或一场浮于表面的争吵。

影片的视觉,堪称奢侈。

女主的身形如文艺复兴雕塑,光影将她的侧脸雕琢成油画;那不勒斯的悬崖、斑驳的古城、集市上翻飞的柠檬黄桌布,甚至路边晾晒的床单都带着诗意。

可惜,这种美成了叙事的遮羞布。当豆瓣评论区被“女主美到窒息”“想去意大利打卡”刷屏时,讽刺感扑面而来:这部电影最大的成就,竟是成了那不勒斯的旅游宣传片?

导演的野心在影片中显而易见:用意识流手法解构女性命运,以风景隐喻人生起伏。事实上他的技巧也的确值得夸赞。问题是,形式上的炫技掩盖不了内容的空洞。

帕特诺普的婚姻危机、母女矛盾、自我觉醒本可深挖,却总在触及内核前被突兀的转场打断。

正如观众吐槽:“看开头就猜得到结局,但过程像听邻居唠嗑——琐碎又乏味。”

对比《西西里》:当“美”从符号升华为血泪

《帕特诺普》与《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共享着相似的基因:绝色女主、意大利小城的集体凝视、美作为原罪的命题。

玛莲娜摇曳生姿地走过西西里广场,帕特诺普沐浴在那不勒斯的阳光中,她们的美都被物化为欲望的符号。

但两者的差距,恰似名画与它的廉价复刻。

《西西里》的伟大,在于它让美成为一把刺向社会的利刃。玛莲娜的美在战争阴影下被捧上神坛,又被谣言与暴力撕成碎片。

当她剪去长发、点燃香烟,在男人们的打火机中低头时,美与痛共振出人性的荒诞。

她的沉默是对性别暴力的控诉,她的堕落与重生是对战争创伤的隐喻。

而《帕特诺普》的女主,美则美矣,却始终浮于表象:她的情伤像精致摆拍,她的觉醒如明信片标语。

导演用逆光雕刻她的侧脸,却忘了注入灵魂的温度。观众只见她“在奔跑”“在哭泣”,却不知她“为何奔跑”“为谁哭泣”。

当《西西里》的结尾,玛莲娜捡起橙子、雷纳多轻声道别时,无数人泪目;而《帕特诺普》的终章,只留下女主站在悬崖边的背影——美则美矣,却像一句潦草的诗。

美的诅咒,需要苦难的根系

《西西里》之所以经典,是因为它让观众意识到:玛莲娜的美不是风景,而是血泪。 她的每一次被凝视都在揭露社会的痼疾,每一道伤疤都在质问人性的虚伪。

而《帕特诺普》却将美抽离成视觉符号,女主的痛苦,不过是风景的陪衬。

当影片用那不勒斯的晚霞掩盖叙事苍白时,它恰好印证了《西西里》中那句台词:“人们根本不爱美丽,美丽是不被原谅的。”

只不过这一次不被原谅的,不再是角色,而是电影本身。

关注狐狸影视,让我们讨论更多观点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