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进入电子元年之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就一发不可收拾,不仅在硬件上得到升级,软件方面的变化也是相当惊人。
从最开始的储存资料,到后来的搜索引擎,再到线上聊天室,最后以这些为基础,向着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做出了发展进攻。
而自从互联网普及之后,更多的人也就更喜欢从互联网上搜集自己想要的信息,在网络中交朋友,侃大山,横跨千万里的网友交流给了人们更多的惊喜感和期待感。
现在的社会,这一方面做的更加出色,QQ、两大线上聊天巨头,掌握的绝大部分人的社交。
尽管两者双方都有聊天、社交、分享生活的功能,但的定位更偏向日常生活化的使用,定位人群也是当时数量最多的青年人、中年人群体,
所以朋友圈一跃成为当下最赤手可热的生活分享平台。
又因为这种分享只有自己的好友能见,所以朋友圈更像一个大型的多人聊天室,里面还都是自己熟悉的朋友,这也激发了大家的分享欲。
朋友圈在经历了几年的狂热时期,现在也进入了平稳的缓慢发展期,支付功能的出现却让更加渗入了大家日常生活。随之而来的是,更多人涌进了这样一个圈子。
每个人的不在仅仅只是添加自己的好友,好友的成分更加复杂,亲戚、朋友、同学、同事、上司、不熟悉的销售、推销产品的微商……
这样的朋友圈看起来更像一个小型的社会缩影,以前在朋友圈肆意分享日常的快乐不复以往,一想到朋友圈分享的日常生活可能会被不喜欢的人看见、也可能被有心人窥伺、还有可能被无良商家窃取信息等等情况的存在。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闭自己的朋友圈,慢慢“消失在朋友圈”里。
狂热的分享欲变成了现在冰冷的仅三天可见,变成了分组可见,变成了无法访问,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为朋友圈已经失去了以前纯粹分享的定位。
面对这样的情况,有心理专家认为,这种现象实际上是人们对于社交媒体的厌倦和审美疲劳的产物。
长期的信息过载和炫耀式的展示已经让人们逐渐感到疲惫,对于真实的社交和人与人之间的深层交流渴望更加强烈。
心理专家指出,朋友圈和社交圈是两个不同概念。
朋友圈主要体现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是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所有呈现在外的都是自己塑造的成果,而这种成果的成功却依赖于他人的点赞和评论。
但社交圈则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建立起来的真实社交网络,涉及到与他人的面对面交流和互动,用最真实的自己和真心所建立起来的属于自己的港湾。
毕竟面对虚无的网络,揭开了藏在虚伪面纱背后的人,这人是否跟网络中的一样,谁也说不准。
反而面对现实生活中的亲朋好友,这一切都是真实可见的人,有着最真实的情绪反馈,不用害怕潜藏在网络背后的危险。
对网络发展的不安,在这一刻体现的淋漓尽致,对未知的恐惧战胜了想要得到他人关注的心理需求,并以此为由转向了现实的社交圈。
除此以外,选择“消失在朋友圈”还可能是因为日常的生活压力大,学习、工作、生活每一项在现代社会都是一份不小的压力。
拼命学习、努力工作,结束一天后却发现这一天与昨天、明天并没有任何的不同,每一个今天都可能是昨天,也可能是明天。
大量重复枯燥的生活已经渐渐侵蚀了每个个体,枯燥无味的生活冲破了分享欲的发散,与其用这种毫无意义的日常充斥自己的朋友圈,还不如选择不发朋友圈。
至少还能够隐藏自己真实的生活状况,假装自己生活的很好。
“消失的朋友圈”说白了消失的并不是朋友圈,而是每个人的分享欲。
在认为自己的生活没什么值得每个人都知晓的必要,发出来的内容得到的只有零星几个的回应,没有了接受反馈者,这种分享还有什么意义呢?
与其浪费时间,还不如真正的去现实中寻找愿意给自己回应的人,至少分享得到了真实的回应,不仅是情绪价值的最大化,也是枯燥生活中的调味剂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