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张养浩11首元曲,诉尽人间疾苦与清醒

花间一壶酒诗词赋 2024-12-28 16:01:12

张养浩(1269-1329)。字希孟,号云庄,山东济南人。自幼聪明苦读,被荐为东平(今山东东平)学正,官至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后为避祸弃官归隐。

他在抒写田园隐居生涯的同时,流露出对仕途风波的厌恶。此外还有一些关心民生疾苦之作,在元代散曲中较为难得。

文宗天历二年(1329).关中大旱,又被召为陕西行台中丞,全力治旱救灾,到任后因劳累过度去世。

——01——

才上马齐声儿喝道,只这的便是送了人的根苗。

直引到深坑里恰心焦。

祸来也何处躲?

天怒也怎生饶?

把旧来时威风不见了。——《中吕·红绣鞋·才上马齐声儿喝道》

这首曲子是对为官之人的告诫,平时作威作福,必然天怒人怨,最后大祸临头,同时也是对元代官场腐败的批判。

开篇一个气焰嚣张的官吏形象,“才上马齐声儿喝道,只这的便是送了人的根苗。”如此猖狂骄横,就说出了做官是导致灾祸的根源。

第一句话意思是说:刚刚当上官就耀武扬威,“才上马”就是刚上任的意思,“喝道”是指古代官员出外行事时有差役在前面吆喝开道,让人回避让路。

第二句意思是说耀武扬威的官宦气势便是导致灾祸的根本,有一种告诫的意味,“只这的”是指前句所讲的出行喝道的气势。“直引到深坑里恰心焦”,是说知道灾祸来临时才心急,这个时候才会后悔以前所做的事情。

最后三句话是对为官者焦虑心情的表达,灾祸降临时,躲是躲不掉的,只有严厉的报应。

这个时候,完全没有了刚做官时的威风,正好对应前面的威风凛凛,这不仅是对为人之道的感悟,对这种作威作福的官宦,则给予嘲讽,同时也是对官场黑暗的批判。

——02——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中吕·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晚年出任陕西行台中承赈灾时,曾经用《山坡羊》的曲调作了九首怀古曲,这首小令就是其中的一首。

据《元史·张养浩传》记载,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陕西大旱,饥民相食。张养浩应诏为陕西行台中丞,主持治旱救灾工作。赴任途经潼关的时候,感慨历代兴衰变化,体恤民生疾苦,作了这首小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三句话雄浑豪放,潼关东连峭山,北有中条,西接华岳,外临黄河,点明了地势的险要。

用“如聚”、“如怒”两个生动的比喻,不但使得山川俱活,而且将作者此时为关中大早而忧心如焚,愁聚不散的心情,以及因伤时痛世而生的愤激不平之气融入了景物之中。

“望西都,意踟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这四句话是此曲的中心内容。

潼关是历代帝王将相中原逐鹿的必争之地,这里浸染了无数百姓的血泪,雄关内外屡屡赤地千里,白骨露野。

长安是封建王朝鼎盛时期的都城,作者西望长安,想到了历代朝代的更替,不免要踟蹰,秦汉王朝兴起时,统治者曾经残酷地驱使人们为他们修建华丽的宫殿。

如今,“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秦汉两代以及无数朝代故都昔日的繁华如今已化做尘土,昔日的万间宫阙一旦倾覆不但埋葬了一代王朝,而且埋葬了无数劳动人民的血汗。

当年的万间宫阙和现在的灰飞烟灭同样饱含着劳动人民的血汗,自然就要引出作者的感叹。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几句话是由写景怀古层层深入引出的结论,是全曲的主体所在,它深刻地指出任何朝代,不论是帝王霸业的成与败,还是万间宫阙的兴和废,给百姓带来的只能是无穷无尽的痛苦。

它既不是站在士大夫的立场上发怀古之幽思,悲叹王朝盛衰,也不是出于落魄文人的角度为自己的遭遇而拂郁感慨。而是从普通百姓的角度去看待古今兴亡盛衰的。

作者一语道破了统治阶级与人民之间不可调和的阶级对立,使作品的思想境界得到了升华。

——03——

一江烟水照晴岚,

两岸人家接画檐,

芰荷丛一段秋光淡。

看沙鸥舞再三,

卷香风十里珠帘。

画船儿天边至,

酒旗儿风外飐。

爱杀江南!

——《双调·水仙子·咏江南》

张养浩弱冠为胥,不久进入仕品,三十年的宦海浮沉使他历经了官场种种险恶,经过深沉的理性思考之后,他终于彻悟:

荣华富贵不过是香钩钓饵,一旦落入彀中,即自身难保;忠君爱国不过是虚妄之言,奸佞在朝,君王昏聩,纵有高官显位,仍是壮志难酬。

他视衣冠如粪土,视高位如羁绊,志归湖海,远避机害。

在张养浩的归隐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抛弃了人世间的一切主动追求之后,人与自然万物的高度和谐,他的作品达到了景与人融合为一体的“无我之境”,人即自然,自然即人。

作品中的感情澹泊宁静,没有同代其他作家归隐作品中所表现的因内心愤激而故做狂放的过喜,或是因坎坷不遇而触景伤怀的过悲。

开篇作者先将视野推至远处的静最,艳阳下的江水似被薄薄的雾气笼罩,两岸画檐相衔人烟稠密;江中荷花丛间秋光荡漾,淡淡写景,看似作者无意间信手拈来,实际上如果不达到人与自然合一的境界,是无法将景物刻画得如此纯然无饰的。

接着作者又将视线收回,写眼前近景:沙鸥戏水,风帘绣幕婉然入画,呼之欲出,使人倍感其温馨平和之气拂面宜人,为作品平添一段动人生气。

曲尾作者的视野又一次扩展到极远的天边,象征了张养浩内心极幽远、又极淡泊的超然境界。

“爱杀江南”一句将张养浩前文中所表达的感情直呼而出,在全曲淡雅的意境之中掺入了一点儿浓烈的曲味。

秋天正是万物成熟的时候,江南水乡也是一片繁茂景象,作者在这里选取了江水、晴岚、画檐、荷、沙鸥等意象,描绘了优美的自然风光,突出反映了江南水乡的典型的“水”色。

此曲在写自然景观的同时,也描写了城市风光,通过几个城市中常见的景物:珠帘、画船、酒家等,表明了江南城市的繁华富庶。

这支曲子在艺术上辞拙意工,全曲用朴拙老到的笔法写江南秀丽的风景,绝无纤巧雕琢之笔,神韵气脉一气贯通,浑然天成,愈显出江南风物的天然之美。

——04——

用尽我为国为民心,

祈下些值金值玉雨,

数年空盼望,

一旦遂沾濡,

唤省焦枯,

喜万象春如故,

恨流民尚在途,

留不住都弃业抛家,

当不的也离乡背土。

[梁州]恨不得把野草翻腾做菽粟,

澄河沙都变化做金珠。

直使千门万户家豪富,

我也不枉了受天禄。

眼觑着灾伤教我没是处,

只落得雪满头颅。

[尾声]青天多谢相扶助,

赤子从今罢叹吁。

只愿得三日霖霪不停住,

便下当街上似五湖,

都渰了九衢,

犹自洗不尽从前受过的苦。

——《南吕·一枝花·咏喜雨》

元文宗天历二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张养浩被朝廷派往陕西赈灾,据《元史。张养浩传》记载:他“登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遂得疾不起”终死干任所,“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曲题为《咏喜雨》,写久旱之后祈得一场甘雨。在他眼里每滴雨水都“值玉值金”,可见其渴盼之情的深切。

作者用“唤省焦枯,喜万象春如故”,“青天多谢相扶助,赤子从今罢叹吁”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欢欣鼓舞和竭诚爱民之意,表面看来作品中似乎充溢着喜悦之情,但细细抽思寻绎,就会发现这种因祈得喜雨而引发的狂喜之中隐含有作者深厚的悲哀。

为了赈救灾民,他“路逢饿殍须亲问,道遇流民必细询”((中吕.喜春来〕)

用尽“为国为民心”虽然他的竭诚爱民之心感动上天降雨,百姓也视之如父母,但他救民水火,并非是为了博得爱民的虚名,以在皇帝面前邀宠,而是为了使黎民百姓都能过上安居富庶的生活,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恨不得把野草翻腾做菽粟,澄河沙都变化做金珠。直使千门万户家豪富。”

所以虽然“满城都道好官人”(〔中吕·喜春来〕)他内心仍然深感不安,“眼觑着灾伤教我没是处,只落得雪满头颅。”即使他鞠躬尽瘁,仍无力改变赤贫与巨富相对立的社会现实;

即使天降喜雨也洗不尽百姓“从前受过的苦”:即使有久旱得雨的一时之喜也难以冲淡他心中更深层次的悲哀。

全曲寓悲于喜,作者哀民生难厄之情真切动人,反映了张养浩超平一般士大夫之上的“民生”精神,作品具有深广的社会意义。

——05——

画船开,红尘外,人从天上,载得春来。

烟水闲,乾坤大;四面云山无遮碍,影摇动城郭楼台。

杯斟的金波滟滟,诗吟的青霄惨惨,人惊的白鸟喈喈。

——《中吕·普天乐 ·大明湖泛舟》

这首小令描绘大明湖疏淡悠远的景致,作者将自己超迈俊逸的情怀融人其中,并运用大胆的夸张,奇丽的想象使得自然界的景物达到了超绝凡响的唯美境界。

自然万物本身并不具有超然的色彩,但在文学作品中,人的眼睛为它们渲染上了这种主观色彩,使它们与纷争的现实社会相对应。张养浩在这支曲子中赋大明湖以高度纯然淡泊的气脉,正是他内心洒脱无羁,超然出尘的一种外化的体现。

“画船开”四句,思接天外,当为浪漫之笔的点染,自然界中的喜人春色,并非是天使之然,而是由人心中的满怀春意而生,故而作品不言泛舟湖上观赏春色,却说人乘小舟从天上载春而来,飘然红尘之外,有如飞来之笔。

下接四句作者再一次将意象与形象结合,对形象浩大无极、悠然明净的极度夸张和高度纯化,正是作者心灵的外伸扩张和汰洗超脱的外化表现。

举目望去,四面云山自然不能无碍,然而作者此时的心境已超乎云山之外,闲似烟水,浩如乾坤,故反觉“四面云山无遮碍”“影摇动城郭楼台”一句为生花一笔,不直写湖面波光荡漾,亦不直绘岸上楼台相望,而写水中朱楼画阁的倒影摇曳不定。极为活脱,日暗喻世间荣辱繁华有如水中楼台,虚幻不定。

“杯斟的金波滟滟”三句切入作者自己的情怀,再次运用夸张手法表现作者寄情山水,淡泊名利,唯以诗酒自娱,醉神忘形的超然之态,将全曲意脉再做渲染,使得作者悠然恬静的情致溢满湖山。

——06——

挂冠,弃官,偷走下连云栈。

湖山佳处屋两间,掩映垂杨岸。

满地白云,东风吹散,却遮了一半山。

严子陵钓滩,韩元帅将坛,那一个无忧患?

——《中吕·朝天曲》

张养浩曾经官至监察御史、礼部尚书等职,他为官清廉,直言敢谏,元英宗至治元年他上疏谏元夕内廷张灯一事后,深感宦途险恶,遂弃官归隐。

他的散曲,把官场的翻云覆雨、营营苟苟与归隐生活的恬淡自适,优悠闲散两相对照,互为映衬,表现了从压抑到自由的人格舒展,表现他与大自然合为一体的轻松愉快,这支《朝天曲》即为一例。

张养浩在他的许多作品中都有对官场险恶的具体描绘,如〔双调·水仙子〕《休官》:“黄金带缠着忧患,紫罗澜裹着祸端”;〔中吕朱履曲:“腆着胸登要路,睁着眼履危机,直到那其间谁救你?”这支(中吕·朝天曲 没有直接写官场仕途之事,而是以具体的自然形象出之。

开篇三句以“挂”、“弃”、“偷走下”三个动词连用,笔势急如流水,形神并貌地用具体形象来反映官场之险恶,较之抽象说理,更能动人心弦。

接着作者回转笔锋,由叙事而转入写景,用极纯然朴拙的笔法写自己归隐之处的景致:垂杨掩映,白云飞渡于自然去雕饰的景语中表达了张养浩内心“我爱山无价”,“云山也爱咱”(〔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的返朴归真,委运乘化的超然境界。

行文至此虽未直言人仕归隐孰佳孰劣,孰安熟险,孰智孰愚,但两相对照之下,张养浩厌弃仕途、潜心归隐的感情色彩已极浓。故而曲尾反诸之句才不感突,用严子陵垂钓远祸与韩信功成被害两个典故互为反衬,点明了全曲主旨。

——07——

路逢饿殍须亲问,道遇流民必细询,满城都道好官人。

还自哂,只落的白发满头新。

——《中吕·喜春来·其一》

这首曲子是作者到灾区赈灾时所见所闻所作。

本曲抒发的是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以避世归隐为主导精神的元代散曲中,此曲可谓是独树一帜。

开篇两句写出他赈济灾民的情形。“饿砰”出自《孟子·梁惠王》,指饿死在路边而且没有人殡殓的尸体。“流民”指流亡在他乡,生活没有着落的人。

一个“须”字和一个“必”字刻画出一位凡事身体力行、鞠躬尽瘁的“清官”形象。

接下来一句是百姓对他的评价。

最后两句话将笔锋一转,写出自己的感慨,在轻松中透出自责自嘲的意味。

“自哂”的意思是自己笑自己,自己所做的都不算什么,只落得满头白发,正是这种忧国忧民之心以及强烈的责任感使他白发满头。

——08——

无穷名利无穷恨,有限光阴有限身,也曾附凤与攀鳞。

今日省,花鸟一般春。

——《中吕·喜春来·其二》

此曲写于张养浩归隐之后,主要抒发了作者对光阴似箭、人生短暂的感慨以及对名利的淡泊之心,也透露出作者对自己离开官场回归田园的庆幸之情。

开篇两句是诗人对现实和历史洞察后对人生的一种思索,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生命的终结也是不可抗拒的事实,人的一生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因此在有限的生命过程中追求名利只会带来无穷的恨意。

接下来作者说到了自己,“也曾附凤攀鳞,今日省,花鸟一般”。

张养浩自二十岁做官,到五十二岁辞官隐退,一生中可以说是官运亨通,因此他说自己“附凤攀鳞”,但是一个“省”字将笔锋一转,对以前的“我”完全否定了,直到今天我才醒过来。

人生苦短,即使官居高位,死后仍然是进入坟墓了事,不如像春天里的鲜花一样尽情开放,像鸟一样自由飞翔。

这句话隐含着作者对自己脱离官场的庆幸。

——09——

拖条藜杖山林下,无是无非快活煞,王侯卿相不如咱。

兴来时斟玉斝,看天上碧桃花。

——《中吕·喜春来·其三》

这首曲子抒写的是张养浩归隐田园以后的生活情趣,这类曲子在他的作品中非常常见,曲风明快。开头第一句话是对自己行为的描写,拖着一条竹杖漫步在山林中,其中这个“拖”字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作者恣意任情、悠闲自在的神情。“无事无非快活煞”一句直抒胸臆,远离是非,在大自然中生活得非常快乐,表现出作者重新回归到自然后的平静与喜悦。“王侯卿相不如咱”,这句话表明自己对权势的蔑视,语气豪爽,归隐生活是作者把为官与归隐两种生活方式做了详细的对比之后得出的结论,与其在官场中担惊受怕、俯仰权贵,不如归隐田园,过一种轻松快乐、安适悠闲的生活。最后两句“兴来时斟玉,看天上碧桃花”,描写作者酒 正酣,情正浓,遂寄情于蓝天彩云,神情怡然自得。

——10——

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

何仗立云沙,回首见山家。野鹿眠山草,山猿戏野花。

云霞,我爱山无价,看时行踏,云山也爱咱。

——《双调·雁儿落兼得令·归隐·其一》

此曲通过云与山的互相映衬的关系,描写当地的自然风光,抒发作者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怀。

通过云写山,通过山写云,写法独特,把山中变幻莫测、气象万千的变化写了出来。

词首四句给我们描绘出了一幅变化多端,如同仙境的云山图,颇有国画风韵。

《得胜令》写诗人置身云山之中的怡然自得的神韵,分别从“我”与“云山”两个角度直抒胸臆,云山被赋予人的感情,人与山已经不单单是欣赏与被欣赏的关系了,而是感情之间的双向交流,二者浑然一体,同时也把自己的感情抒发到了极尽。

——11——

往常时为功名惹是非,如今对山水忘名利;

往常时趁鸡声赴早朝,如今近晌午犹然睡。

往常时秉笏立丹墀,如今把菊向东离;

往常时俯仰承极贵,如今逍遥谒故知;

往常时狂痴,险犯着笞杖徒流罪;

如今便宜,课会风花雪月题。

——《双调·雁儿落兼得令·归隐·其二》

此曲把官场生涯和归隐生活相比较,突出了辞官归隐的逍遥自由,表明了归隐生活的闲适自在。

开篇两句是对全词的总括,在朝时为了功名经常惹来是非,现在归隐于山林,对着山水,功名利禄全都抛在了脑后,内心纯净。

第二、三个“往常”和“如今”的对比,反映出为官时“早朝”和“秉笏”的辛苦和紧张,反衬出现在生活的轻松和惬意。

第四、五个对句,描写为官时的险恶和恐怖,反衬现在生活的闲适安逸。对比手法在此曲中得到了很好的使用。

此曲画面鲜明,读后使人一目了然,集中反映了官场和归隐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然而作者不是因为贪图清闲才离开的官场,他是看清了官场的黑暗,才选择的归隐。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不妥,联系立即删除

0 阅读:0